[发明专利]石膏还原-氧化自除渣循环流化床分解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6817.3 | 申请日: | 201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6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平;沈晓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F11/02 | 分类号: | C01F11/02;C01B17/50;B01J8/2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袁正英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膏 还原 氧化 循环 流化床 分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硫酸生产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石膏还原-氧化自除渣循环流化床分解炉。
背景技术
目前,脱硫石膏和磷石膏的处理有一定的困难,我国大多采用堆存的方式处理。脱硫石膏的堆存每年将占用上万亩的土地资源,且对周围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造成污染。虽然目前我国少数电厂脱硫石膏得到一定的利用,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差,利用量一直很小。在相关方面只有“磷石膏生产硫酸联产水泥”技术,但是应用不成功。目前国内外没有大规模成功解决脱硫石膏和磷石膏利用问题的方法。这就造成脱硫石膏在电厂大量堆积,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转,许多电厂由于脱硫石膏无法处理而被迫停用脱硫装置。这也是近几年我国脱硫设备大量装备而二氧化硫排放量还在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已经危害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石膏还原-氧化自除渣循环流化床分解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通过对化学石膏(含脱硫石膏、磷石膏、天然石膏等)分解过程中石膏在CO还原分解产物再经过高温氧化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得出石膏分解过程动力学特性数据,特别是在石膏分解过程中通过分解炉划分氧化和还原区域和循环分解提高磷石膏分解率和脱硫率;克服原来无法工业化稳定运行的石膏分解问题,提供一种可以使化学石膏(含脱硫石膏、磷石膏、天然石膏等)由原来是对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分解转变为对经济建设有用的高纯度CaO和可以制备硫酸的高浓度气体SO2的石膏高效还原-氧化自除渣循环流化床分解炉及工艺。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石膏还原-氧化自除渣循环流化床分解炉,其特征在于由分解炉体1、流化床2、旋风筒6和循环溢流装置7组成;分解炉体1连接在流化床2上面,分解炉体1分为还原段炉1a和氧化段炉1b连接成一体式炉体,氧化段炉1b出口与旋风筒6连接,旋风筒6下料管与循环溢流装置7连接,循环溢流装置7一端出料口为产品出口,另一端出料口为循环物料喂料口13,连接分解炉体1的还原段炉1a下部;流化床2上有与流化空气供气系统10连接的流化喷嘴;流化床2上端和还原段炉1a下部交界处设有石膏喂料口12;分解炉体内设有固定的炉体除渣装置8a或者是活动的炉体除渣装置8b;流化床2为设有单口出粗渣装置9a的倾斜式流化床面,或者是设有多口出粗渣装置9b的水平式流化床面。
分解炉体1由钢制外壳内砌筑耐火材料11;在氧化段炉1b下部设有二次空气入口5;旋风筒6上部设有硫烟气出口;还原段炉1a下部设有燃料喷嘴3和助燃空气入口4。
优选流化床2为倾斜式流化床面,倾斜度为6-15度;或者优选流化床2采用水平式流化床面时,在流化喷嘴间隙安装和流化喷嘴对应数量的出粗渣口。
上述的炉体除渣装置为固定的炉体除渣装置8a,在炉体高度方向上间隔距离,预先固定尺寸略小于炉体内径的耐热钢制作环形管,管下部均匀开有多个喷口,环形管通过连接管与外部水管连接,定时通过连接管道输入高压水,从环形管向下喷出,清除炉壁结渣;或者为上下活动式炉体除渣装置8b,使用尺寸略小于炉体内径的耐热钢制作环形管,管下部均匀开有多个喷口,从炉体顶部进入的可活动的连接管道与环形管联通并固定住环形管,环形管可以和连接管道一起上下移动。
优选耐热钢制作环形管的尺寸比分解炉体内径小20-50mm。
有益效果:
本发明建立了化学石膏(含脱硫石膏、磷石膏、天然石膏等)分解生产线,可以使原来是对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如脱硫石膏、磷石膏)分解转变为对经济建设有用的高纯度CaO和可以制备硫酸的高浓度气体SO2,提供一种可以使石膏分解在工业化条件下稳定运行的石膏高效还原-氧化自除渣循环流化床分解炉。工艺简单,使用安全,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设有多口出粗渣装置9b的水平式流化床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分解炉体,1a-还原段炉,1b-氧化段炉;2-流化床,3-燃料喷嘴;4-助燃空气入口;5-二次空气入口;6-旋风筒;7-循环溢流装置;8a-固定的炉体除渣装置;8b-活动的炉体除渣装置;9a-单口出粗渣装置;9b-多口出粗渣装置;10-流化空气供气系统;11-耐火材料;12-石膏喂料口;13-循环物料喂料口;A-高压水;B-二次风;C-石膏;D-助燃空气;E-粗渣;F-燃料;G-氯化钙;H-硫烟气;I-流化空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68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