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轮传动与发电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2985.3 | 申请日: | 201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1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彭德右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德右 |
主分类号: | B62J6/10 | 分类号: | B62J6/10;F03G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传动 发电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车轮传动与发电结构,涉及一种设在车辆上的传动与发电结构,尤 指凭借车轮转动即能进行发电的技术。
背景技术
人力脚踏车为一种常见的交通或休闲工具,提供人们以自身的力量行驶在 道路或乡野间。虽然脚踏车理当应以人力进行驱动,惟随着科技发达,移动距 离需增加和行进速度的提升要求,近年来电动脚踏车也相当受到瞩目与欢迎; 再者,基于脚踏车夜间行进的安全考虑,若未具备明显的灯号警示标志,将严 重威胁安全性,因此,多数人普遍都会在车前或车尾加设警示灯具,以提升夜 间的警示能力。由上可知,不论是电动脚踏车,或是人力脚踏车的警示灯具, 都需使用到电力。虽电动脚踏车的电力可采预充方式,但存有续航力差的缺点; 至于警示灯具可使用电池,但也有电力耗尽的问题。显知,若脚踏车上能配置 有传动与发电结构,将可满足电动脚踏车或警示灯具的电力需求,特别是可以 增加续航力。
前曾有中国台湾公告第M326915号「脚踏车上的发电构造结构改良」前案, 其在车轮钢圈的支架上架设数复个永久磁铁,而在相对位置的脚踏车车轮支撑 架上则架设一线圈(电感),利用磁场变化在线圈(电感)上产生电流以及对应的电 压,以非直接接触方式来达到发电的目的。所述的种结构虽可发电,但电力产 生因断断续续而有效率差的缺点。另如中国台湾第I297650号前案,结构复杂, 成本肯定过高无法量产或商品化。
发明人有鉴于此,遂特以研创成本案,期能凭借本案的提出,以改进现有 缺点,期使车辆的传动与发电结构,能臻致完善、理想与实用,以满足消费者 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车轮传动与发电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传动发电装 置,其可凭借车轮行进时转动,以车轮连动啮合轮组的轮体被连动,经传动齿 轮,即可使传动发电装置产生电能;如是,所述的电能可被储存,提供电动脚 踏车或警示灯具的电力使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轮传动与发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啮合轮组、齿轮与传 动发电装置;其中:
所述的啮合轮组,包括有轮体,所述的轮体与车轮位于转动的同一平面上, 所述的轮体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磨擦面,且所述的车轮与所述的磨擦面接触, 并带动所述的轮体转动,轮体凭借转轴组设在一轮架上,转轴一端向外凸出于 轮架;
所述的齿轮,包括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所述的第一齿轮被穿组在轮架的 转轴上;第二齿轮是被配置与第一齿轮同一平面,且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互呈 啮合关系;
所述的传动发电装置,与第二齿轮的轴心配接;第二齿轮转动能够连动传 动发电装置产生电能。
较理想的,所述的车轮是非转向轮。
较理想的,所述的轮体设有两个相邻的磨擦面,且两磨擦面角度相异,邻 接呈现V字状断面外型。
较理想的,所述的轮架一侧设有连接块,且连接块上设有延伸板,且传动 发电装置上设有环轨,环轨能提供啮合轮组的延伸板滑移。
较理想的,所述的第一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二齿轮的直径。
较理想的,所述的传动发电装置,被一中心轴穿经,又中心轴上配组有减 速单元、第二齿轮、齿盘、两套环单向棘轮与两杆体。
较理想的,所述的传动发电装置中,包括有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所述的 第一本体内部设有线圈,而第二本体内部设有磁铁。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当控制器输入电压,使传 动发电装置转动,带动啮合轮组被连动,使车轮传动向前行进,故传动发电装 置输入电压可使车子行进,不输入电压时,轮子带动齿轮、传动发电装置可发 出电压电流;传动发电装置输入电压可当马达使用,使用电力轮胎带动传动发 电装置可发电,故传动发电装置是可带动车子与发电,并不相冲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传动发电装置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啮合轮组调整位置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德右,未经彭德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29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