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交通枢纽的出租车上客站平面智能交通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7753.7 | 申请日: | 201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3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杨平;董国威;张玲芳;于会群;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学院 |
主分类号: | G08G1/00 | 分类号: | G08G1/00;G08G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交通枢纽 出租 车上 客站 平面 智能 交通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科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型交通枢纽的出租车上客站平面智能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在大型城市的有大量客流的重大交通枢纽,如飞机场、火车站等地,都常见出租车候车站排起了长长的客流队伍和车流队伍的现象。显然,这时的出租车上客出行流量值已经达到已有设施和管理运行技术的设计上限。无论是旅客还是出租车司机,长时间的等待之苦都使他们的提高效率、加快改革和优化管理的呼声不断加强。为此,很有必要展开“大型交通枢纽出租车上客站交通系统”的专项研究。特别是希望能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现代大型城市的高品质出行需求。
从国内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献检索情况看,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并不多,在理论方法上也没有公认的有效方法提出。已查有三个相关的发明专利:200810088251.4“出租车候车站及其应用”;200910051765.7“一种出租车排队区设置的控制方法”;200910050129.2“公交车和出租车上下客停靠站一体化设置的控制方法”。专利200810088251.42008提出的是出租车散客候车站的客人和电招司机的信息交流方法。专利200910051765.7提出类似排序号的方案来省去出租车开开停停的串行排队行进的大部分不节能过程;专利200910050129.2提出布局紧凑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停靠站一体化设计但不适于大型交通枢纽。已查到的数篇技术论文和本课题的关联性都不密切,如,有论及机场空中交通的,有论及成批服务系统数学模型的。
大型交通枢纽出租车上客站交通系统的专项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在客源和车源都丰富的条件下如何提高上客出行车流量(或上客出行效率);在客源丰富但车源匮乏,或者反过来,车源丰富但客源匮乏时所设计的交通系统如何适应客源和车源的大范围变化;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交通设施实现最高的上客出行效率。所要解的问题可能涉及交通枢纽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已运行的大多数大型交通枢纽在出租车上客站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上都有些欠考虑,以致于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现在的交通枢纽在出租车上客站交通管理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型交通枢纽的出租车上客站平面智能交通系统,在平面交通构架下的采用智能交通模式和相应的自动检测与智能控制,解决日益拥挤的交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型交通枢纽的出租车上客站平面智能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客流排队区和数个并行的车流车道分开,客流排队区有多个出口,每个车道由至少一个交通灯控制车辆到指定客流排队区。
所述车流车道采用仿列车编组交通模式,每个车道按车辆编组划分段,每段口设置一交通灯,每个车道对应一个客流排队区出口。
所述车流车道采用交叉智能管制交通模式,车道分出站车道、上客车道和两个进站车道,两个进站车道分别对应奇数客流排队区出口和偶数客流排队区出口
所述车流车道采用车流自行交叉交通模式,数个并行车道在进入排队上客区前每个车道口设置交通灯,其他区域不设交通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大型交通枢纽的出租车上客站平面智能交通系统,针对交通枢纽出租车上客站交通系统的大流量、宽范围和高上客的情况,提高了出行效率,实现科学有序地交通控制,完全杜绝车辆拥堵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设置双车道的单出行口交通模式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设置扇形扩展车道的单出行口交通模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仿列车编组运行的多出行口交通模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车流交叉智能管制的多出行口交通模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车流自行交叉的多出行口交通模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果是已建交通枢纽,一般再建设立体交通构架较为困难,所以适于采用平面交通构架下的交通模式设计。
采用平面交通构架设计,目前已有的运作交通模式均是单出行口交通模式。即,车流排队出口和客流排队出口汇集在一个出行口。这种交通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没有空车流和载客车流交叉的交通问题;而最令人不满的缺点是有客流和车流交叉的交通问题和总的上客速度非常有限,所以难以突破大流量交通瓶颈。分析下述两种已有交通模式就不难理解单出行口交通模式的落后之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学院,未经上海电力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77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