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去除多环芳烃和/或降解多环芳烃的菌剂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1651.0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1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卢晓霞;李秀利;吴淑可;马杰;陈超琪;吴蔚;廖晓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00 | 分类号: | C12N1/00;C12N1/20;A62D3/02;B09C1/10;C12R1/01;A62D10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871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去除 芳烃 降解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领域的一种去除多环芳烃和/或降解多环芳烃的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森林和草原火灾、火山爆发及微生物的内源合成等均会产生多环芳烃,未开采的煤、石油中也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多环芳烃大大地增加,每年因人类的活动会有成千上万吨的多环芳烃释放到地球环境系统中,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多环芳烃最突出的特性是具有强致癌性、致畸性及致突变性。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已引起各国环境科学家的极大重视。
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多种微生物能够降解多环芳烃,但是由于多环芳烃性质稳定,且为强疏水性物质,易被土壤颗粒吸附或被其它作用固定,隔断了其与专性微生物和酶的直接接触,影响其降解速率,因此,加快降解环境中的多环芳烃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去除多环芳烃和/或降解多环芳烃的菌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去除多环芳烃和/或降解多环芳烃的菌剂,它的活性成分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LU3 CGMCC No.3610、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LU1 CGMCCNo.3581、苍白杆菌(Ochrobacterium sp.)LU2 CGMCC No.3582和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 sp.)LU4 CGMCC No.3611。
本发明的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LU1 CGMCC No.3581和苍白杆菌(Ochrobacterium sp.)LU2 CGMCC No.3582于2010年1月18日保藏,红球菌(Rhodococcus sp.)LU3 CGMCC No.3610和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 sp.)LU 4CGMCCNo.3611于2010年1月26日保藏,这四株菌均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
该菌剂中,所述红球菌(Rhodococcus sp.)LU3 CGMCC No.3610、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LU1 CGMCC No.3581、苍白杆菌(Ochrobacterium sp.)LU2CGMCC No.3582和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 sp.)LU4 CGMCC No.3611的集落形成单位数目比可为(1-100)∶(1-100)∶(1-100)∶(1-100),优选为(1-10)∶(1-10)∶(1-10)∶(1-10),尤其优选为1∶1∶1∶1。
为了增加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在菌剂中可添加表面活性剂使多环芳烃溶解到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的胶束中,从而更易被微生物利用。
所述菌剂中可包括表面活性剂。
上述菌剂可由活性成分和表面活性剂构成。
上述表面活性剂可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优选为土温80。
所述活性成分和所述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可为(1×106CFU-20×106CFU)∶(0.05ml-0.1ml)土温80,优选为15×106CFU∶0.075ml土温80。
所述菌剂的制备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1)将红球菌(Rhodococcus sp.)LU3 CGMCC No.3610、微杆菌(Microbacteriumsp.)LU1 CGMCC No.3581、苍白杆菌(Ochrobacterium sp.)LU2 CGMCC No.3582和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 sp.)LU4 CGMCC No.3611分别在如下培养基中于30℃进行培养,收集培养容器内的所有物质,将红球菌(Rhodococcus sp.)LU3培养容器内的所有物质称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LU3发酵物,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LU1培养容器内的所有物质称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LU1发酵物,苍白杆菌(Ochrobacterium sp.)LU2培养容器内的所有物质称为苍白杆菌(Ochrobacterium sp.)LU2发酵物,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 sp.)LU4培养容器内的所有物质称为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 sp.)LU4发酵物,将四种发酵物混合获得混合发酵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16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