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机与车轮间可互为传动控制的电动机车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6570.X | 申请日: | 201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0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B62K11/00;B60L7/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车轮 互为 传动 控制 电动 机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车,特别是指一种电动机也会被车轮带动转动的电动机与车轮间可互为传动控制的电动机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机车的制造技术已呈持续进步及发展中,引人注意之处仍局限于其相关于电池方面的技术,诸如蓄电、充电方面的技术,然而,与电动机车的外围装置相结合的有关技术中仍大部分以沿用现有机车,也就是现有的以引擎为动力的机车之外围技术为主。
现有的发电方式会有一个切换开关,以手动切换电动机(如马达)的驱动模式或是发电模式,而当进入发电模式时为固定负载发电,会造成瞬间大阻抗的变化,导致行车不顺及骑乘不舒适。
再者,切换开关可设置在龙头把手上,供驾驶者设定,但当切换开关产生异常或操作不当时,会造成电动机车失去动力,产生无可预期的危险。
另,此种电动机与车轮间可互为传动的电动机车,在进行前进或后退的牵车时,会因车轮的转动而传动电动机被动的转动,该传动或因传动系统间机构的磨擦阻力,或因电动机本身产生的顿转转矩(Coggingtorque)等而使得驾驶者必须耗费较多的力气去进行牵车,十分的不便。
所以,如何能避免前述缺失,是目前在电动机车的问题上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机与车轮间可互为传动控制的电动机车,有驱动模式与发电模式间的切换,且驱动模式优先于发电模式。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是在发电模式时以渐增式发电进行,以避免行车不顺。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在刹车时可切换成发电模式,有电动机刹车(即类似引擎刹车)的辅助力,同时一并产生电力回充电池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处于牵车状态下,能提供些微辅助动力的牵引模式,以减轻车辆牵动的不便。
因此,本发明为达上述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机与车轮间可互为传动控制的电动机车,该电动机车至少包括一电动机、一启动开关、一控制电路、一加速装置、一驱动电路及车轮,该电动机与车轮间为可互为传动的连接,且在驱动模式、发电模式间切换,而该驱动模式优先于该发电模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电动机与车轮间可互为传动控制方式,使得可以在驱动模式、发电模式间切换,并且驱动模式优先于发电模式的控制,于发电模式时为渐增式的发电,可避免行车不顺、骑乘不舒适等,以及,一可产生刹车信号的刹车回路,在一定条件下的刹车可切换为发电模式,有电动机刹车(即类似引擎刹车)的刹车辅助力也一并形成发电作用;另,牵引模式下所提供可驱动车轮转动的辅助动力,使车辆前进或后退的牵行,轻力即可达成而易于牵车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自动切换于驱动模式与发电模式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控制电路提供的渐增式发电值的曲线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驱动模式优先于发电模式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于一牵引模式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于发电模式下的PWM与现有的发电PWM的比较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电动机与车轮间可互为传动控制的电动机车
2电动机
3启动开关
4控制电路
5加速装置
6驱动电路
7车轮
8转速感测装置
9转向传感器
10其他输入/输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考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动机与车轮间可互为传动控制的电动机车1,至少包含一电动机2、一启动开关3、一控制电路4、一加速装置5、一驱动电路6及车轮7。
控制电路4与启动开关3(如钥匙开关)、加速装置5、驱动电路6电性连接,更可与其他输入/输出装置10(如刹车回路)连接。控制电路4可依据电性连接间作动的信号控制驱动电路6以驱动该电动机2。
而驱动电路6与电动机2电性连接,且电动机2与车轮7形成可互为传动的连接,比如该车轮7为后轮。另,电动机2连接一转速感测装置8和一转向传感器9,且转速感测装置8和转向传感器9再与控制电路4电性连接,采用转速感测装置8和转向传感器9的设置,以侦测电动机2的转速和转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爱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65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纯二氧化锡电极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动物保健饲料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