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推拉式软轴外管扣铆方法及其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8594.7 | 申请日: | 201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6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邓加尊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市金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9/04 | 分类号: | B21D3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5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推拉 式软轴外管扣铆 方法 及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或工程机械等的推拉式软轴外管扣铆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和工程机械用耐压软管与金属管接头的铆接都是采用冲床冲铆工艺,分上下模进行铆接,上下模的形状为六方形或八方形,下模固定在静止的下模座上,上模固定在可以运动的上模座上,耐压软管与金属管接头铆接时,上模座向下运动冲击套管接头,使套管接头产生塑性变形向耐压软管挤压,使耐压软管和金属管接头紧密联接,能够承受高的拉力。由于冲铆时,只有上下方向对金属管接头产生冲力,且冲压时间短,冲压后金属管接头处快速形变成六方形或八方形,容易使外管钢丝变形交叉,并且分布不均匀,使得管接头承受拉力的能力降低,同时还会导致内孔变形,轴芯在工况运行时滑动阻力增大,容易产生卡滞、卡死现象,使得操纵阻力大,严重时会造成轴芯断裂,致使推拉式软轴寿命短。
液压铆接机是用于金属编织液压胶管与金属接头联接过程中实施压接加工工艺的一种装置,在各类工程液压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应用广泛。该缩管机的主机为一特制的液压缸,锥套和活塞杆用螺纹联接为一体,工作时,液压系统的高压液体从A口进入活塞腔,推动活塞杆向外伸出,通过锥套的内锥面压迫模具的外锥面,使模具弹性径向收缩,压缩金属接头使其产生一定量的径向塑性变形,达到金属接头与液压胶管相连接的目的。反向由B口供液时,活塞杆回缩,锥套解除对模具的压缩,模具弹性恢复,完成接头的一个压接循环。
发明内容
为解决冲压铆接冲力单向、冲压时间短,内衬管内孔变形、管接承受拉力低、推拉软轴寿命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推拉式软轴外管扣铆方法。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发明的目的:
将耐压软管两端的外层皮剥去一定长度;
把耐压软管一端插入套管接头;
将固定在拔芯装置的芯棒穿过套管接头插入耐压软管的内衬管孔中,把套管接头放到扣铆模具上;
启动液压系统,油缸活塞杆推或拉动有内锥孔的外模轴向移动,通过外模的内锥面压迫与之配合的弹性压模片组的外锥面,使压模片径向收缩并压缩套管接头产生径向变形,使得套管接头与耐压软管相连接;
当套管接头变形达到预定位置,接近开关启动液压系统电磁换向阀,使油缸活塞杆带动外模反向移动,弹性压模片组张开,同时气压系统启动拔芯装置拔出芯棒,启动气压换向开关,拔芯装置回位,取出压铆好的外管,完成一端铆压;
重复上述1-5步骤,完成另一端铆压。
为实施推拉式软轴外管扣铆方法,本发明还专门设计了一种设备,包括液压系统、扣铆模具、机架等,所述的扣铆模具包括有内锥孔的外模和外锥面与外模内锥孔相配合的弹性压模片组,弹性压模片组与固定在机架或油缸缸体上的挡块相接触,弹性压模片组由6-16块模套和压模片组成,每块模套间安装有弹簧,油缸活塞杆与外模相连接,在轴向上还安装有可往复移动的拔芯装置。
所述的拔芯装置包括气缸和与气缸活塞杆相连接的芯棒,芯棒的直径略小于耐压软管内衬管孔经,插入内衬管的深度略深于铆压位置。
所述的芯棒有一凸台,芯棒插入内衬管后凸台与外管接头接触,从而确定铆压位置,芯棒与气缸活塞杆间为螺纹连接,芯棒凸台与活塞杆间的间距可以调节,并有螺母锁紧。
所述的拔芯装置与机座通过螺栓紧固,并开有长孔可以轴向调整位置。
所述的外模内锥孔的锥度为25°-65°。
所述的压模片与套管接触的扣压面为圆弧状,圆弧直径与套管外径相同或略小。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采用了液压铆接机通过内外模锥面配合将轴向推拉力转化为多块压模片均匀径向铆压的原理,从而使得外管接头产生均匀的径向塑性变形,外管钢丝不易交叉变形,耐压软管与套管接头铆合度好,同时,由于在内衬管中插入了芯棒,使得内衬管内孔在铆压过程中不易变形,从而保证了内衬管与轴芯的配合间隙,使轴芯能够顺畅移动。此外,本发明使用了拔芯装置,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推拉式软轴外管扣铆设备示意图;
图2是套管接头主视图;
图3是耐压软管两端剥去一定长度外层皮后的主视图;
图4是压模片主视图;
图5是压模片右图;
图6是弹性压模片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市金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柳州市金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85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锻压机械主轴瓦温度监控机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高活性硼酸铟光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