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甲胺草磷(H-9201)的多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9602.X | 申请日: | 201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0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存政;刘贤进;杨春龙;陈敏;俞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K16/44 | 分类号: | C07K16/44;C07K16/06;G01N33/531;G01N33/53;C07F9/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孙忠浩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甲胺草磷 9201 克隆 抗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甲胺草磷(H-920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双甲胺草磷(H-9201)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农用除草剂,该化合物是利用活性与构效关系(QSAR)预测了其活性,并合成的新化合物,其化学名称为:O-甲基-O-(2,4-二甲基-6-硝基苯氧基)-N-异丙基硫代磷酰胺酯,分子量为318.5,是一种硫化磷酰胺酯类化合物,商品名为双甲胺草磷。该化合物是一种内吸传导型选择性土壤处理水旱两用除草剂,可用于大豆、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防除多种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杀草谱广,且可与多种除草剂品种复配,田间药效试验未发现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新型除草剂品种。
目前对双甲胺草磷(H-9201)残留检测的研究报道仅见气相色谱法(参见张存政,张志勇,刘媛,王冬兰,刘贤进.新型除草剂双甲胺草磷(H-9201)在胡萝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分析科学学报,2007,23(3):337-339.),有关双甲胺草磷(H-9201)的抗体制备以及免疫分析法及其在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双甲胺草磷(H-9201)抗体匮乏,提供一种半抗原为设计合成的结构为分子式(4)的双甲胺草磷过渡态类似化合物的双甲胺草磷(H-9201)的多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甲胺草磷(H-9201)的多克隆抗体,由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获得免疫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后获得,其特征在于:半抗原是由的双甲胺草磷过渡态类似化合物引入羧基制备,所述双甲胺草磷过渡态类似化合物为分子结构式(4),
化学名称为:O-甲基-O-(2,4-二甲基-6-硝基苯氧基)-氨基硫代磷酰胺酯,分子量为:276.249。
在双甲胺草磷(H-9201)的多克隆抗体中,适合动物免疫的半抗原-载体蛋白偶联物的结构为分子式(1),
其中,R为BSA或OVA。
它是以设计合成的双甲胺草磷过渡态类似化合物为半抗原,以琥珀酸酐为桥梁,使一个羧基与半抗原的氨基联结,继尔以活性酯法使之与载体蛋白偶联后获得的:
上述设计合成的双甲胺草磷过渡态类似化合物的合成具体步骤如下:
(1)分子结构式(6)的甲氧基硫代磷酰二氯的合成
三氯硫磷预冷后,缓慢滴加甲醇,溶液温度控制在-5℃以下,三氯硫磷∶甲醇的克分子比1∶5。甲醇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15min。冰水洗涤溶液。分层后,取下层,获得甲氧基硫代磷酰二氯,-20℃保存,分子结构式(6)。
(2)分子结构式(5)化合物的合成
将30ml甲氧基硫代磷酰二氯、DMNT的丙酮混合液预冷至5~10℃,滴加三乙胺催化反应,监测pH约为6;将20%氢氧化钠水溶液,滴加到反应液当中,滴加完后pH约为12;反应体系中甲氧基硫代磷酰二氯∶DMNT∶NaOH的克分子比为1∶1∶1.1。反应溶液抽滤除去盐酸盐后保存滤液,获得含有结构为分子式(5)化合物的丙酮溶液。
(3)分子结构式(4)的双甲胺草磷过渡态类似化合物的合成
将含有为分子结构式(5)化合物的丙酮溶液预冷至5~10℃,向其中滴加氨水。氨水滴加完后pH约为8,滴加4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至PH为10,脱去丙酮,加入30mL乙醚分两次萃取,水洗涤乙醚层,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后,脱去乙醚。柱层析分离,取中间的组分,脱去溶剂,获得双甲胺草磷过渡态类似化合物,为分子结构式(4)。
上述双甲胺草磷(H-9201)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其特征在于:用活性酯法使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合成免疫抗原,再将免疫抗原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双甲胺草磷(H-9201)的多克隆抗体。
在双甲胺草磷(H-9201)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中:活性酯法合成免疫抗原的步骤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96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