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组件的密封方法以及密封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7646.7 | 申请日: | 201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3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陈孝群;周春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H01R13/504;H01R4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成新 |
地址: | 20023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件 密封 方法 以及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领域,尤其涉及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电连接器组件的密封方法以及由此方法制造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既能节约能源,缓解供电紧张问题,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这样的技术得到了公众的关注。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电连接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怕潮和怕湿,电连接器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必须具有保护壳。目前的保护壳一般包括基座和密封盖,基座上具有与各种电子元器件一一对应的安装结构。组装时,先将各种电子元器件安装在基座中,然后盖上密封盖。这种组装式保护壳存在外形尺寸较大、零件较多、组装工序较多、安装结构相对复杂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种组装式保护壳的缺陷,人们提出了一种包覆成型(OVERMOLD)技术,其先将各种电子元器件组装成一个单独的电连接器组件,然后将整个电连接器组件放入注塑模具中进行密封,从而形成覆盖整个电连接器组件的包覆壳。这样,就不需要事先制作具有各种安装结构的保护壳,而通过一次性密封形成一个包覆壳。因此,与组装式保护壳相比,包覆成型技术具有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和节省成本的优点。
但是,现有的包覆成型技术还存在这样一个缺陷:由于包覆壳的热胀冷缩,会导致在电连接器组件的电缆接头处出现间隙,水汽和湿气会由该间隙进入包覆壳的内部,导致电连接器组件的一些电子器件发生短路或出现故障。
【发明内容】
鉴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至少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的密封方法,该密封方法能够以简单的工艺形成具有高防潮防湿性能的密封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的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具有高效防潮防湿性能。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密封方法的至少一个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的密封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个电连接器组件,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和与电连接器正负极电连接并从电连接器引出的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
在正、负极电缆的接头处附近进行预成型,从而形成预成型密封材料层;和
对电连接器进行整体地包覆成型,从而形成包覆成型密封材料层。
具体地,正、负极电缆包括正、负极电线和包裹在正、负极电线外的绝缘表层,预成型步骤中采用的成型材料覆盖在正、负极电缆的绝缘表层外。
优选地,绝缘表层是由聚烯烃、聚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制成。优选地,聚烯烃包括热塑性聚烯烃和交联聚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预成型步骤中采用的成型材料是由硅胶,PA66,PBT中的至少一种制成,而包覆成型步骤中采用的成型材料则是由PA66,PPE,PBT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的密封结构,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和与电连接器的正负极电连接并从电连接器引出的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其中,密封结构包括:
形成在正、负极电缆的接头处附近的预成型密封材料层;和
整体地形成在电连接器外的包覆成型密封材料层。
具体地,正、负极电缆包括正、负极电线和包裹在正、负极电线外的绝缘表层,预成型密封材料层覆盖在正、负极电缆的绝缘表层外。
在电连接器组件的密封结构中,优选地,绝缘表层是由聚烯烃、聚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制成。优选地,聚烯烃包括热塑性聚烯烃和交联聚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预成型密封材料层是由硅胶,PA66,PBT中的至少一种制成,而包覆成型材料层则是由PA66,PPE,PBT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进一步地,包覆成型材料层至少包裹电连接器和预成型密封材料层。
根据一个具体实施例,预成型密封材料层具有凹凸槽状表面,包覆成型材料层紧密地贴合在预成型密封材料层的凹凸槽状表面上,以形成两者之间的紧密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76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