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频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4757.0 | 申请日: | 201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5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金永镇;罗一淏;郑椿植;孙成荣;李承鈱;黄明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芯光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D7/12 | 分类号: | H03D7/12;H04B1/40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唐秀萍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城南市盆***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频 电路 | ||
1.一种通过源极耦合MOS晶体管而将两个输入信号进行混频后输出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占空比控制用MOS晶体管,串联连接于源极耦合MOS晶体管的各源极端,在所述占空比控制用MOS晶体管的栅极上施加占空比控制用控制脉冲,所述占空比控制用控制脉冲相对于与所述占空比控制用MOS晶体管串联连接的源极耦合MOS晶体管的栅极上所施加的控制脉冲具有-90度相位差,且将串联连接的两个MOS晶体管的栅极上所被施加的控制脉冲的与组合占空比控制在25%。
2.一种混频电路,具有第1、第2输入信号(MIX_INP)(MIX_INN)端子分别连接于以源极耦合的方式成双形成的第1、第2MOS晶体管(M1,M2)及第3、第4MOS晶体管(M3,M4)的源极耦合端子,所述第2、第3MOS晶体管(M2)、(M3)的漏极相互交叉后共同与第1、第4MOS晶体管(M1)(M4)的漏极分别连接于第1、第2输出信号(IF_IP)(IF_IN)端子,所述第1、第4MOS晶体管(M1)(M4)的栅极连接于第1控制脉冲(LO_IP),所述第2、第3MOS晶体管(M2)(M4)的栅极连接有相对于所述第1控制脉冲(LO_IP)具有180度相位差的反转控制脉冲,即第2控制脉冲(LO_IN),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第4MOS晶体管(M1-M4)的源极端子分别串联连接于第11-第14MOS晶体管(M11-M14),所述第11、第12MOS晶体管(M11、M12)是以源极耦合的构成连接于第1输入信号(MIX_INP)端子,所述第13、第14MOS晶体管(M13、M14)则以源极耦合的构成连接于第2输入信号(MIX_INN)端子,所述第11、第14MOS晶体管(M11)(M14)的栅极上被施加有相对于所述第1控制脉冲(LO_IP)具有-270度相位差的第4控制脉冲(LO_QN),所述第12、第13MOS晶体管(M12)(M13)的栅极上被施加有相对于所述第1控制脉冲(LO_IP)具有-90度相位差的第3控制脉冲(LO_QP)。
3.一种混频电路,包括有第1混频电路,于所述第1混频电路中,第1、第2输入信号(MIX_INP)(MIX_INN)端子分别连接于以源极耦合的方式成双形成的第1、第2MOS晶体管(M1,M2)及第3、第4MOS晶体管(M3,M4)的源极耦合端子,所述第2、第3MOS晶体管(M2)、(M3)的漏极相互交叉后共同与第1、第4MOS晶体管(M1)(M4)的漏极分别连接于第1、第2输出信号(IF_IP)(IF_IN)端子,所述第1、第4MOS晶体管(M1)(M4)的栅极被施加有第1控制脉冲(LO_IP),所述第2、第3MOS晶体管(M2)(M4)的栅极连接有相对于所述第1控制脉冲(LO_IP)具有180度相位差的反转控制脉冲,即第2控制脉冲(LO_IN);与所述第1混频电路(1)具有相同构成的第2混频电路(2),于所述第2混频电路具有第5-第8MOS晶体管(M5-M8),其中的第5、第8MOS晶体管(M5)(M8)的栅极被施加有所述第3控制脉冲(LO_QP),且第6、第7MOS晶体管(M6)(M7)的栅极被施加有所述第4控制脉冲(LO_QN),并输出相对于所述第1输出信号(IF_IP)具有-90度相位差的第3输出信号(IF_QP)与具有-270度相位差的第4输出信号(IF_QN),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第8MOS晶体管(M1-M8)的源极端子分别串联连接第11-第18MOS晶体管(M11-M18),所述第11、第12MOS晶体管(M11、M12)、第15、第16MOS晶体管(M15、M16)是以源极耦合的构成连接于第1输入信号(MIX_INP)端子,所述第13、第14MOS晶体管(M13、M14)、所述第17、第18MOS晶体管(M17、M18)以源极耦合的构成连接于第2输入信号(MIX_INN)端子,所述第11、第14MOS晶体管(M11)(M14)的栅极被施加有相对于所述第1控制脉冲(LO_IP)具有-270度相位差的第4控制脉冲(LO_QN),第12、第13MOS晶体管(M12)(M13)的栅极被施加有相对于所述第1控制脉冲(LO_IP)具有-90度相位差的第3控制脉冲(LO_QP),第15、第18MOS晶体管(M15)(M18)的栅极被施加有所述第1控制脉冲(LO_IP),第16、第17MOS晶体管(M16)(M17)的栅极被施加有所述第2控制脉冲(LO_IN)。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1输入信号(MIX_INP)与第2输入信号(MIX_INN)分别输入至NMOS晶体管(M21)(M22)的栅极,其源极端被接地且其漏极端连接于所述混频电路的源极耦合端,且通过偏压元件而对混频电路的各输出端子施加电源电压(VDD),从而构成能动型混频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芯光飞株式会社,未经芯光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475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