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8155.6 | 申请日: | 201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5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金国杰;高焕新;陈璐;杨洪云;丁琳;康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33/20 | 分类号: | C07C33/20;C07C29/132;B01J31/3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沈原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甲基 方法 | ||
1.一种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以烯烃和过氧化氢异丙苯为原料,以对反应体系呈惰性的非极性有机化合物为溶剂,在反应温度为0~150℃,反应压力为0.1~10.0MPa,烯烃与过氧化氢异丙苯的摩尔比为0.1~20∶1,过氧化氢异丙苯与溶剂的重量比为0.01~9∶1,过氧化氢异丙苯的重量空速为0.01~50小时-1条件下,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反应原料与催化剂接触反应得到所述α,α-二甲基苄醇;
其中,所述催化剂选自Ti-HMS、Ti-MCM-41、Ti-MCM-48、Ti-SBA-15、Ti-KIT-1、Ti-TUD-1或无定型Ti/SiO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催化剂中钛含量为催化剂重量的0.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选自Ti-HMS、Ti-MCM-41、Ti-MCM-48、Ti-SBA-15或无定型Ti/SiO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催化剂中钛含量为催化剂重量的0.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选自Ti-HMS、Ti-MCM-41或无定型Ti/SiO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催化剂中钛含量为催化剂重量的0.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在使用前,在0~400℃用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的有机硅溶液处理0.5~48小时,或在0~400℃于气相条件下用有机硅蒸汽处理0.5~48小时;其中有机硅选自卤硅烷、硅氮烷或甲硅烷基胺中的至少一种,有机硅用量为催化剂重量的0.1~1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在使用前,于50~350℃用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的有机硅溶液处理1~24小时,或在50~350℃于气相条件下用有机硅蒸汽处理1~24小时,有机硅用量为催化剂重量的1~50%;
所述卤硅烷选自三甲基氯硅烷、三乙基氯硅烷、三丙基氯硅烷、三丁基氯硅烷、二甲基一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二甲基苯基氯硅烷、二甲基乙基氯硅烷、二甲基正丙基氯硅烷、二甲基异丙基氯硅烷、正丁基二甲基氯硅烷或甲基苯基氯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硅氮烷选自六甲基二硅氮烷、1,1,3,3-四甲基二硅氮烷、1,3-二(氯甲基)四甲基二硅氮烷、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硅氮烷或1,3-二苯基四甲基二硅氮烷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甲硅烷基胺选自N-三甲基甲硅烷基咪唑、N-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咪唑、N-二甲基乙基甲硅烷基咪唑、N-二甲基正丙基甲硅烷基咪唑、N-二甲基异丙基甲硅烷基咪唑、N-三甲基甲硅烷基二甲基胺或N-三甲基甲硅烷基二乙基胺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卤硅烷选自三甲基氯硅烷,所述硅氮烷选自六甲基二硅氮烷或1,1,3,3-四甲基二硅氮烷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选自链烯烃、环烯烃、芳香烯烃、氯代烯烃或羟基烯烃;所述对反应体系呈惰性的非极性有机溶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二乙苯、异丙苯、二异丙苯、正丁烷、异丁烷、戊烷、正己烷、环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烃或十二烷烃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烯烃选自乙烯、丙烯、丁烯、戊烯或己烯;所述环烯烃选自环戊烯、环己烯、环辛烯或环十二烯;所述芳香烯烃选自苯乙烯或α-甲基苯乙烯;所述氯代烯烃选自氯丙烯;羟基烯烃选自烯丙醇;所述对反应体系呈惰性的非极性有机溶剂选自异丙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α,α-二甲基苄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温度为40~130℃,反应压力为0.1~6.0MPa,烯烃与过氧化氢异丙苯的摩尔比为0.5~15∶1,过氧化氢异丙苯与溶剂的重量比为0.1~4∶1,过氧化氢异丙苯的重量空速为0.1~20小时-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815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MnZn系铁氧体芯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膜张力测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