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N,N-二甲基对苯二胺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1409.8 | 申请日: | 201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1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裴文;潘海燕;胡香凝;孙莉;王昭;王菊华;董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11/51 | 分类号: | C07C211/51;C07C209/3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基 苯二胺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N,N-二甲基对苯二胺的合成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以水合肼为原料,CuO/C为催化剂反应制备N,N-二甲基对苯二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N,N-二甲基对苯二胺主要用于染料、农药和显影剂的生产,还可用于合成固化剂,也是测定钒的试剂。传统的生产路线是以N,N-二甲苯胺为原料,先进行亚硝化,再用锌粉还原所得。传统的硝基还原有: (1) 金属还原,理论上,一切金属凡是电动势处于氢以上的都可以与供质子剂。如酸、醇、水、氨等,在一定条件下用作还原剂,常用的金属如碱金属、碱土金属、第三族的铝、第四族的锡、第八族的铁等,在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中工业上多用铁屑。但由于铁粉还原法排出大量含卤苯胺废水,以及废渣的处理十分困难,从环境保护以及减轻劳动强度出发,基本已被加氢还原或其它还原法取代。(2) 硫化碱还原,在硫化碱还原中应用较普遍的是Na2S,NaHS和Na2S2,其反应产物均为Na2S2O3。此反应需在高压下进行,且所用催化剂昂贵,废水处理比较麻烦。(3) 催化加氢法还原硝基化合物,此方法在中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对那些带有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易水解的基团的化合物,可用此法还原,但这种方法对仪器设备要求高,既要加压设备,又要求仪器密闭,操作要求严格。另外,催化氢化法的还原选择性较差,当硝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其他易被氢化的基团,也不能采用此法。(4) 金属氢化物亦能还原硝基化合物。这种方法在还原过程中,氰基、卤素、酯基、碳-碳双键等的存在,都不受影响,但是还原试剂价格较贵,不易得到。(5) CO/H2O还原法是以羰基钌或铑作为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反应,但CO还原制备芳胺的方法需要大量的催化剂,且催化剂容易失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N,N-二甲基对苯二胺的合成方法,它使用水合肼来提供氢电子进行还原,避免了高压反应的危险,条件温和,便于操作,对环境无污染。
为达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如式(Ⅰ)所示的N,N-二甲基对苯二胺的合成方法,所述的方法为:在质子极性溶剂中,在催化剂CuO/C的存在下,如式(Ⅱ)所示的对硝基-N,N-二甲基苯胺与水合肼在20~100℃下搅拌反应,TLC跟踪至反应完全,通常反应时间为1~20小时,反应结束后反应液后处理制得如式(Ⅰ)所示的N,N-二甲基对苯二胺;所述如式(Ⅱ)所示的对硝基-N,N-二甲基苯胺、水合肼的物质的量比为1:1~5;所述催化剂CuO/C是以C为载体,负载CuO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其中CuO的负载量为8~10%。
所述催化剂CuO/C与对硝基-N,N-二甲基苯胺的质量比为1:5~15。
所述催化剂CuO/C中CuO的负载量优选为8%。
所述质子极性溶剂为下列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比例的混合:水、甲醇或乙醇,优选乙醇。
所述质子极性溶剂的体积用量以对硝基-N,N-二甲基苯胺的物质的量计为1~10 mL/mmol。
所述反应液后处理方法为:反应结束后,反应液过滤,取滤液浓缩除去溶剂,取浓缩物用乙酸乙酯与石油醚以体积比1:2混合的混合溶剂重结晶得产物N,N-二甲基对苯二胺。
所述对硝基-N,N-二甲基苯胺、水合肼的物质的量比优选为1:2。
较为具体的,本发明所述的N,N-二甲基对苯二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推荐按以下步骤进行:在质子极性溶剂中,在催化剂CuO/C的存在下,如式(Ⅱ)所示的对硝基-N,N-二甲基苯胺与水合肼在20~100℃下搅拌反应,TLC跟踪至反应完全,通常反应时间为1~20小时,反应结束后反应液过滤,取滤液浓缩除去溶剂,取浓缩物用乙酸乙酯与石油醚以体积比1:2混合的混合溶剂重结晶得产物N,N-二甲基对苯二胺;所述如式(Ⅱ)所示的对硝基-N,N-二甲基苯胺、水合肼的物质的量比为1:1~5;所述催化剂CuO/C中CuO的负载量为8%,所述催化剂CuO/C与对硝基-N,N-二甲基苯胺的质量比为1:5~15。
本发明所述催化剂CuO/C可按以下方法自制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14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挖掘机动臂焊接用固定装置
- 下一篇:膀胱消炎充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