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承箱的热处理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4633.2 | 申请日: | 201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0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洪举 |
主分类号: | C23C8/34 | 分类号: | C23C8/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2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 热处理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火力发电机组中连接低压缸组的高精度轴承箱的热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轴承箱的热处理技术。在轴承箱的制造过程中,为了使工件有较高的硬度,足够的耐磨程度,延长轴承箱的使用寿命,需要对工件进行热处理。现有的热处理技术很难满足对轴承工件的抗疲劳寿命,硬度,韧性,承载力,耐磨性方面的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热处理后的工件质量好,不易变形,抗疲劳寿命长,节约成本,韧性好,承载力强,绿色无污染的热处理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采用铁素体化学热处理和奥氏体热处理相结合的技术。先将工件进行氧氮共渗的低温化学热处理;再在临界温度以上,进行碳氮共渗的高温化学热处理;最后在施行奥氏体渗氮,并进行等温淬火。采用本发明的技术,热处理后的工件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韧性,抗疲劳性,工件不易变形,并可承受冲击载荷,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绿色无污染。
本发明的具体过程是:
(1)将氨气经过净化,通过螺旋管道加热至500℃~600℃,氨气经加热析出氮离子,在混合器中通入氧气,并使温度保持在500℃~600℃之内,并施加0.05~0.5Pa大气压力,氧气和氮离子经旋流管道形成涡流慢速地充满待处理的工件四周,经过20小时后,降温并停止氧气通入,在温度降至450℃~470℃时,停止氨气通入,继续降温至工件冷却。
(2)将氨气经过净化,将通过螺旋管道加热至400℃~600℃,氨气经加热析出氮离子,在混合器中通入渗碳剂,待2~3小时后,渗碳深度达到要求后,使温度保持在800℃~850℃之内,并施加0.01~0.1Pa大气压力,碳氢气和氮离子经旋流管道形成涡流慢速地充满待处理的工件四周,经过4小时后,降温并停止渗碳剂通入。
(3)继续降温至650℃~700℃范围内,进行奥氏体渗氮,将氨气经过净化,通过螺旋管道加热至650℃~700℃,氨气经加热析出氮离子,待氨分解得到最高氮浓度时,可达到饱和的高氮奥氏体层,然后立即快速降温至200℃~300℃范围内进行等温淬火处理,保温1.5~2小时,再降至室温,完成了整个热处理过程。
由于本发明采用铁素体化学热处理和奥氏体热处理相结合的技术,满足了对工件的硬度,抗疲劳度,耐磨性,不易变形性,较高的韧性,较大的承载力方面的要求,从而保证了所制轴承箱的质量,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改善了整个发电机组的性能,降低了施工成本,整个过程绿色无污染,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新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采用铁素体化学热处理和奥氏体热处理相结合的技术。先将工件进行氧氮共渗的低温化学热处理;再在临界温度以上,进行碳氮共渗的高温化学热处理;最后在施行奥氏体渗氮,并进行等温淬火。整个热处理技术的具体过程是:
(1)将氨气经过净化,通过螺旋管道加热至500℃~600℃,氨气经加热析出氮离子,在混合器中通入氧气,并使温度保持在500℃~600℃之内,并施加0.05~0.5Pa大气压力,氧气和氮离子经旋流管道形成涡流慢速地充满待处理的工件四周,经过20小时后,降温并停止氧气通入,在温度降至450℃~470℃时,停止氨气通入,继续降温至工件冷却。
(2)将氨气经过净化,将通过螺旋管道加热至400℃~600℃,氨气经加热析出氮离子,在混合器中通入渗碳剂,待2~3小时后,渗碳深度达到要求后,使温度保持在800℃~850℃之内,并施加0.01~0.1Pa大气压力,碳氢气和氮离子经旋流管道形成涡流慢速地充满待处理的工件四周,经过4小时后,降温并停止渗碳剂通入。
(3)继续降温至650℃~700℃范围内,进行奥氏体渗氮,将氨气经过净化,通过螺旋管道加热至650℃~700℃,氨气经加热析出氮离子,待氨分解得到最高氮浓度时,可达到饱和的高氮奥氏体层,然后立即快速降温至200℃~300℃范围内进行等温淬火处理,保温1.5~2小时,再降至室温,完成了整个热处理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洪举,未经杨洪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46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执行机构、光扫描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X射线检查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