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压系统和包括其的混合动力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24814.5 | 申请日: | 2010-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0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郜可峰;朱军;袁敏刚;陈扬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48/02 | 分类号: | F16D48/02;F16H61/40;B60K6/387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谭祐祥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系统 包括 混合 动力 车辆 | ||
1.一种液压系统,包括:
分别与油槽和蓄能器连接的第一进油管路,其中所述蓄能器沿所述第一进油管路设置在所述油槽下游,用于存储来自所述油槽的液压油;沿所述第一进油管路设置在所述蓄能器下游的总比例压力阀,用于整体地控制流经其的压力,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向液压系统控制单元提供反馈;
彼此并联并与所述总比例压力阀串联的第一比例压力阀、第二比例压力阀以及第三比例压力阀,
所述第一比例压力阀联合所述总比例压力阀控制与其串联的第一离合器控制油缸的活塞的移动,从而对与所述第一离合器控制油缸连接的第一离合器的离/合状态进行控制,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向液压系统控制单元提供反馈;
所述第二比例压力阀联合所述总比例压力阀控制与其串联的第二离合器控制油缸中的活塞的移动,从而对与所述第二离合器控制油缸连接的第二离合器的离/合状态进行控制,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向液压系统控制单元提供反馈;
所述第三比例压力阀联合所述总比例压力阀控制通过比例流量阀与其串联的同步器控制油缸中的活塞的移动,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向所述液压系统控制单元提供反馈,所述第三比例压力阀在所述第一比例压力和所述第二比例压力阀对各自的离合器控制油缸操作过程中使得所述同步器控制油缸的压力保持稳定,从而实现对与所述同步器控制油缸连接的同步器的位置的稳定控制;以及
与所述第一进油管路汇接的回油管路,所述回油管路用于接受与其流体连通的所述蓄能器、所述总比例压力阀、所述第一比例压力阀、所述第二比例压力阀以及所述第三比例压力阀中的所述液压油,并使其中的所述液压油回流到所述油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总比例压力阀和所述蓄能器连接点以及所述油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和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的下游,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允许通过的所述液压油中的颗粒物的大小小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允许通过的颗粒物的大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之间设置有由马达驱动的液压泵,所述液压泵将所述液压油从所述油槽抽运出来依次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过滤器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过滤器,从而使得经过双重过滤的液压油经过单向阀进入所述蓄能器或者流经所述总比例压力阀。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油管路和所述回油管路流体连通的卸压阀,以便当所述第一进油管路中的液压油的压力大于设定的第一压力阈值时,使得所述卸压阀打开,从而将所述第一进油管路中的液压油排放到所述回油管路中,进而使得所述液压油回流到所述油槽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蓄能器处液压油的压力小于设定的第二压力阈值时,液压系统控制单元控制马达的运转,以便将期望的液压油通过所述马达带动的所述液压泵抽运到所述蓄能器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油管路和所述回油管路流体连通的维护阀,以便当所述液压系统出现故障时,通过所述维护阀使所述第一进油管路中的液压油释放到所述回油管路,从而在大气压下实现对所述液压系统的维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器控制油缸是能够双向充油和移动的活塞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比例压力阀和所述第二比例压力阀在其出现故障时,所述第一离合器控制油缸和所述第二离合器控制油缸中的液压油分别通过供各自中的液压油通过的设置有单向阀的预备管路回流到所述第一进油管路中,进而通过所述总比例压力阀回流到所述回油管路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481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