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7483.0 | 申请日: | 201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0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甘纯玑;陈启鸣;谢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B61/00 | 分类号: | C09B61/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溶性 红曲 黄色素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红曲色素是以粮食为原料,通过红曲菌培养过程,得到的代谢产物。其基本原料充足,可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
公知的红曲色素是一类醇溶性色素,其主要成分为红斑素和红曲红素,其分子结构为:
其中,红斑素:R=C7H15,红曲红素:R=C5H11。该成分呈红色,难溶于水。
日本专利(7344880)公开了一种水溶性红曲色素的专利申请,利用红曲红素和红斑素与水溶性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作用,形成具有水分散性的复合物,其制备过程复杂,有可能引入过量的杂质。
美国环球油品公司在中国申请了“由红曲红素和红斑素得到的水溶性色素作为食品着色剂”的专利,公开号CN1058519A,公开了红曲红素和红斑素通过与带伯胺官能基有机物反应,可转化成高纯度的水溶性红色色素,随后将环羰基还原成羟基,可转化成为高纯度的黄色水溶性物质。这种水溶性色素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生产成本高,且可能引入有害物质。
中国发明专利ZL96122279.4公开了一种水溶性红曲红色素和黄色素的制备方法,由红曲霉产生的橙红色醇溶性红色素红曲红素和红斑素,通过碱解使其分子中的内酯键打开,生成羧酸盐,转化成水溶性红色素;通过与含氧硫化物反应,将环羰基还原成羧基,转化成黄色水溶性色素。
发明内容
为了增加红曲色素的亲和性,开拓红曲色素的用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工艺简单的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
①原料:以红曲菌代谢产生的醇溶性红曲红色素为原料,其主要成分为红斑素和红曲红素,其分子结构为:
其中,红斑素:R=C7H15,红曲红素:R=C5H11。
②磺化:将上述醇溶性红曲红色素加入磺化剂中进行磺化反应,醇溶性红曲红色素与磺化剂的摩尔比为1:2~1:10,反应温度控制在15℃~90℃,反应时间为0.5h~12h,所用的磺化剂包括硫酸、三氧化硫、发烟硫酸、氯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③沉淀、洗涤:磺化结束后,将反应液加入水中,搅拌均匀,静置0.5h~3.0h,经离心或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至pH4~pH5,再经离心或过滤,脱去游离水分,得到沉淀物;
④碱解:在步骤③得到的沉淀物中加入碱解剂进行碱解,沉淀物中色素干物质与碱解剂的摩尔比为1:1.2~1:10,反应温度控制在20℃~90℃,反应时间为0.5h~12h,所用的碱解剂包括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碳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⑤中和:碱解结束后,用1mol/L~6mol/L的可食用酸溶液调节溶液至pH4.0~pH6.0,所用的可食用酸包括盐酸、柠檬酸、醋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⑥干燥、粉碎:将步骤⑤得到的溶液进行脱水、干燥和粉碎,得到的干燥粉末即为所制备的水溶性红曲黄色素。
通过化学修饰,在红曲红色素分子中引入磺酸基(-OSO2H),增加其亲水性,同时改变发色团的共轭体系,使其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紫移,得到水溶性红曲黄色素。
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水溶性红曲黄色素,易溶于水、30%以下乙醇溶液及50%以下丙酮溶剂;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0℃~120℃环境下对色素无影响;色素在pH>3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色素没有不良影响,葡萄糖和蔗糖溶液对色素没有影响,各种常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基本不影响该色素的品质,且对金属离子稳定。
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水溶性红曲黄色素可以用于纺织工业、塑胶工业和印刷业的着色;可以作为食品着色剂用于粮食、肉制品、水产品等行业加工的着色,可用于配制酒、碳酸饮料、果汁(味)型饮料、果酱、糖果、糕点等;可以用于医药品和化妆品等行业的加工着色。
与传统方法相比较,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水溶性黄色素,具有以下优点:反应原料易得,价格相对低廉。工艺简单,产物易分离,反应条件温和。过量的硫酸可通过循环使用,达到绿色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74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