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堤岸结合的直立护岸区面源污染净化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44002.7 | 申请日: | 201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9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叶建锋;李巍;何校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04 | 分类号: | E02B3/04;E02B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李颖薇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堤岸 结合 直立 护岸 区面源 污染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堤岸结合的直立护岸区面源污染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具有发生随机性、污染物排放时间及途径不确定性、污染负荷时空差异性大等特点,其对流域污染的贡献率约占66%,已成为我国流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根据面源污染发生区域和过程的特点,一般将其分为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两大类。其中,城市面源污染因初期径流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其产生的污染负荷远高于城市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约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0~80%。
目前,国内外积极开展了对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根据污染物所处位置的不同,控制对策可分为源头控制、中途控制和末端治理。其中末端治理技术有缓冲带、生态护岸、植被截污带、雨水沉淀池、氧化塘和湿地系统等,而这些技术在城区往往受城市建筑、岸边占地等条件的限制,实施改造难度较大,代价也很高;而在农村地区,采用的滨岸缓冲带技术和湿地生态技术,亦需占用大量的岸边场地空间,不利于推广实施。因此,已有研究提出结合河道护岸自身地形特点来开展面源污染的末端治理,如针对阶梯式护岸区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快速去除面源污染的生态岸坡构建方法(中国专利号ZL200610161264.0),提出沿河堤岸坡至河道水体之间建立三级滤床系统,从上至下顺序为三级滤床,二级滤床和一级滤床,且按阶梯式方式布置;而针对斜坡式护岸申请的发明专利:大中河道复式平台面源截留净化系统(中国专利号ZL200810123577.6),提出在河道斜坡与复式平台的交接处设置横断面为上宽下窄梯形的拦截横沟,复式平台中按离河心由远至近的顺序逐层填充不同粒径砾石,复式平台顶部铺设混凝土砖,滨水一侧设置为斜坡驳岸,斜坡驳岸上铺设无砂混凝土砌块,并根据水深高低依次种植形成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
上述结合坡岸地形采用的各种面源污染措施,都因护堤外侧有阶梯或斜坡式场地空间;而在流域河道常见的直立护岸区,因其护岸外侧直立,没有足够的场地建造空间来实施上述面源末端治理措施。因此,针对直立护岸区场地空间狭小的自身特点,寻找一种能与用地状况相兼容的面源污染净化方法尤显重要。此次提出的直立护岸区控制面源污染技术,是在考虑直立护岸区护堤外侧没有场地空间、内侧土地资源紧缺的基础上,依托河道两侧直立护堤和岸,进行一定的构建处理以控制面源污染,达到污染控制和效益的最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直立护岸区目前没有足够的场地空间以实施现有的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结合直立护岸自身特点,提供一种堤岸结合的直立护岸区面源污染净化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堤岸结合的直立护岸区面源污染净化系统,该净化系统设在直立护岸内侧的地表以下,所述的净化系统由导入机构,净化层结构和排水机构构成,其中,
所述的导入机构包括布水沟和布水系统,布水系统由多组水平设置的布水管道构成,布水管道设在齐平于布水沟底面的位置与布水沟联通,或设在低于布水沟底面的位置并通过弯管与布水沟联通,布水管道通过底部的布水孔垂直向下布水;
所述的净化层结构包括隔板、支撑架、泥水外排管以及多层基质层,其中,所述的隔板平行或近似平行于直立护岸的内侧斜坡设置,将布水系统与直立护岸隔出一个最小为10~20cm的间距,形成一斜向通道;
所述的支撑架设在斜向通道的底部,与直立护岸的内侧斜坡底部共同围成泥水外排区,在泥水外排区内设泥水外排管,支撑架与隔板底部形成有空隙;
所述的多层基质层包括小粒径基质层、第一中粒径基质层、第二中粒径基质层和大粒径基质层,其中,在隔板一侧的布水系统下方,按水流垂直下行方向依次填装有第一中粒径基质层和大粒径基质层,在隔板另一侧的斜向通道内,按水流上行方向依次填装有第二中粒径基质层和小粒径基质层;
所述的排水机构为排水管,排水管为弯管,进口设在斜向通道内小粒径基质层上方和布水系统下方的位置,出口排入河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440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厚头部圆柱头螺钉的加工模具
- 下一篇:配套用于锻造设备的人工旋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