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鹿茸活性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及在医药上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59555.X | 申请日: | 201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8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平 |
主分类号: | C07D239/54 | 分类号: | C07D239/54;C07H19/067;C07H19/167;C07H1/08;A61K31/513;A61K31/7072;A61K31/708;A61P7/06;A61P17/02;A61P39/00;A61P9/10;A61P37/02;A61P27/0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贾汉生 |
地址: | 11601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鹿茸 活性 生物碱 化合物 提取 方法 医药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来源于动物体活性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提取技术领域,涉及与尿嘧啶、尿苷和肌苷为立体异构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技术。同时,也涉及来源于动物体的有效成分为主的医药配制品。
背景技术
鹿茸作为一种保健药具有很高的疗效,历史上它也被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包括贫血症、关节炎、健忘症、创伤和疼痛。一般来说,鹿茸有增强机体代谢,保护和更新受损的器官和组织,调节免疫和吞噬细胞功能,减缓衰老进程,降低血压和改善促性腺和甲状腺功能等作用。
鹿茸产品众多,制备方法各不相同。如果不清楚鹿茸的有效成分,不知道这些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在提取过程中将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有可能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及资源的浪费。另外,以鹿茸为原料的药品及食品的质量标准,应该以鹿茸的活性成分的化学性质相关,以保障用鹿茸为原料的药品及食品的质量及安全。目前,鹿茸药材的质量标准仍以蛋白含量为主,而氨基酸及多肽类也许并非鹿茸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鹿茸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尤为重要。
鹿茸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由来已久,国内1994年由杨秀伟等首次报道了从鹿茸中提取尿嘧啶、尿苷,次黄嘌呤等核苷类化合物,但比较研究的结果却是与标准品波谱一致[1]。此后又对鹿茸中的尿嘧啶、尿苷,次黄嘌呤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进行比较,并认为次黄嘌呤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最强[2]。1992年张志强等应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从鹿茸中提取纯化出一种多肽,经高压液相色谱和N-末端氨基酸分析鉴定为单一多肽。是由6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7200[3]。药理研究证明,这个成分对大鼠角叉采胶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1995年霍玉书等应用柱层析技术,从新鲜梅花鹿中分离出一种多肽,这种多肽可以促进鸡胚神经节的分化,据分析可能是神经生长因子类物质[5]。1999年王本祥、周秋丽等应用凝胶过滤、高压液相制备以及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分析等技术,从新鲜梅花鹿鹿茸中提取出一种多肽,分子量5788[6]。药理研究表明,这种多肽可以促进骨、软骨细胞的分裂,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随后,该课题组在2001年应用同样的工艺方法从新鲜马鹿茸有提取出一种多肽,分子量3200[7-9],并有氨基酸序列分析数据。药理研究表明,这种多肽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增殖,有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2003年他们又从马鹿茸提取出一种分子量为3095的多肽,并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10]。目前,鹿茸多肽的化学和药理研究尽管较多,但仍未见有关合成的多肽与天然的鹿茸多肽比较研究的报道,也未见相关化合物专利。其他一些有关在鹿茸中提取的化合物,如多胺、神经节甙脂、胆固醇等,因不是鹿茸中特有的化合物,而较少深入研究。
在以往的鹿茸制剂的提取工艺中多采用醇浸、煮沸、超临界CO2萃取、超滤浓缩等技术[11-20]。由于不清楚鹿茸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分子量、理化性质等,各种提取工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同时,由于不知道鹿茸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有效剂量范围,各种制剂的剂量无法定量,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盲目性。本发明在鹿茸活性成分清楚的前提下,对其在药材中的含量进行了定量,对有效剂量范围进行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杨秀伟,白云鹏.马鹿茸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94;25(5):229-65.
[2].杨秀伟.花鹿茸-马鹿茸碱基成分的HPLC定量分析和其MAO活性抑制作用,中草药,1995;26(15):17-9.
[3].Zhang ZQ,et al.Purific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atanti-inflammatory peptide from piose antler Cervus nippon Temminck,Acta PharmSin(药学学报),1992;27:321-4.
[4].张志强,等.鹿茸多肽的抗炎作用。中国药理学报1994;15(3):282-4.
[5].霍玉书,霍虹.鹿茸神经生长因子活性及促分化作用的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2)79-8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平,未经刘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95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