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0510.2 | 申请日: | 201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9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尚大山;董春颖;孙继荣;沈保根;赵同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45/00 | 分类号: | H01L45/00;H01L27/24;G11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非易失性阻变 存储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存储单元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易失性电阻转变效应的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种阻变式随机存储单元(RRAM)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的非易失性存储方式为:当电流或电压施加于金属/氧化物/金属的三明治结构存储器件上时,该器件的电阻值会发生变化,并且在外电场撤除后电阻状态仍然可以保持下来,这种现象称为巨电致电阻(Colossal electroresistance)效应,简称CER效应。若将高阻态存储为“0”,低阻态存储为“1”,即可进行信息存储。与传统存储单元相比,RRAM具有结构简单,存储密度大,能量消耗低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人员在许多氧化物材料中都相继地发现了电阻转变现象,如钙钛矿结构氧化物SrTiO3:Nb、Cr-doped SrTi(Zr)O3、Pr1-xCaxMnO3等,过渡族金属氧化物TiO2、NiO、ZnO、CuxO等。这些材料具有过渡族金属元素,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并且半导体工艺兼容性好,但是这些材料出现电阻转变的电压普遍偏高(一般大于1V),从而使能耗较高。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阻转变电压低的基于AgxO(其中1≤x≤2)薄膜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单元,包括:
绝缘衬底,
在该绝缘衬底上的底电极,
在该底电极上的存储介质层,以及
在该存储介质层上的顶电极,
其中所述存储介质层为AgxO薄膜,其中x的范围为1≤x≤2。
在上述存储单元中,所述AgxO薄膜的晶体结构为单相晶体结构或多相晶体结构。
在上述存储单元中,所述AgxO薄膜的厚度为100-1000nm。
在上述存储单元中,还包括位于顶电极之间的封装层,所述封装层由绝缘材料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器,包括本发明的存储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单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绝缘衬底,在该衬底上制备底电极;
2)在所述底电极上制备AgxO薄膜,其中x的范围为1≤x≤2,薄膜的厚度为100-1000nm;
3)在该AgxO薄膜上制备顶电极。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制备AgxO薄膜时,衬底温度在室温至300℃之间。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2)包括利用Ag靶材或AgxO(1≤x≤2)靶材在氧气气氛下沉积AgxO薄膜。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氧气气压在1~200Pa之间。
在上述方法中,还包括步骤4):在所述顶电极之间沉积封装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触发电阻高低转变的电压阈值很小,只需+/-0.3V即可;
2.具有很好的电阻稳定性,并且具有稳定的高低阻态交替转变特性;
3.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AgO薄膜的XRD(x射线衍射)图谱;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于AgO薄膜的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单元的I-V特性曲线;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于AgO薄膜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单元的I-V特性曲线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于AgO薄膜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单元在正负脉冲电压作用下电阻状态的变化;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于AgO薄膜存储单元的电阻状态在室温和80℃时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基于Ag3O2薄膜的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单元的电学性能表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05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