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水型的九孔鲍育苗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71038.4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7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鹏;陈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23K1/18;A23K1/16;C12N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水 九孔 育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贝类育苗方法领域,涉及一种水产养殖贝类育苗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节水、节能、减排的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九孔鲍是我国南方海域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年产量曾达4000吨。但2000年以来,从福建到海南沿海发生了九孔鲍人工培育种苗大量死亡现象,90%以上的鲍苗场几乎无法培育出九孔鲍苗且经营困难,这迫使许多养殖户放弃养殖九孔鲍。因此,研究如何改善九孔鲍苗培育生态环境,减少掉板现象的发生,提高其存活率和生长率,在九孔鲍苗种的生产技术乃至鲍养殖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病原体感染是引起掉板的主要原因,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体有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副溶藻弧菌等。副溶血弧菌主要导致鲍鱼肌肉萎缩病,死亡率可达50%左右,而河流弧菌和副溶藻弧菌引发的感染可造成60-70%的死亡率。目前常规的防治鲍鱼掉板的方法主要是定期施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优点是药物直接入水、浓度高、吸收快、疗效好;缺点是可能会对鲍鱼产生刺激性、引发新病症。如果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会使致病菌抗药性增强,也会使一些鲍病例变得难以治愈。此外鲍体内抗生素残留会影响鲍鱼品质,不利于销售,进而造成养殖者的经济损失。利用中草药防治鲍鱼掉板也是一种常见的办法,虽具有无药物残留、经济效益高的优点,但也有见效慢的缺点。因此寻求一种更高效、经济的育苗方法显得极为迫切。
蛭弧菌是寄生于其他细菌,并能导致宿主细菌裂解的一类细菌;比一般细菌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类似噬菌体的作用;蛭弧菌游泳体是指蛭弧菌侵入宿主细菌前的生长形式。蛭弧菌游泳体侵入宿主细菌的过程非常快,一般几秒 钟内即可完成。相对于蛭弧菌蛭质体而言,虽然存在着制备繁琐、不易保存的弱点,但蛭弧菌游泳体在控制养殖水体和水产动物肠道的潜在致病菌方面具有起效快、活力强的优点。此外,传统的九孔鲍人工育苗主要采用抽取外海水经过沙滤沉淀后进入养殖池,废水经管道直接排入海区,这种直抽直排方式存在能耗高,对海区污染大的缺点,不仅加重养殖成本,还成为鲍日后发生病害的一大隐患。而本发明结合了蛭弧菌游泳体的使用,采用周期换水的方式,如此不仅减少养殖用水和废水排放,更是减少能耗,降低了养殖成本,是一种便利可行、节能减排的绿色育苗方式。
已有的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有益微生物制剂,无论是在食品工业还是在(海洋)水产养殖等领域,蛭弧菌的应用均是安全的。例如:在国外,Lenz and Hespell(1978)研究发现,蛭弧菌及对动物及人的细胞不具侵染性[Lenz R.W.,Hespell R.B.Attempts to grow bedellovibrios micurgically-injected into animal cells.Archives of Microbiology,1978,119(3):245-248]。在国内,林茂等(2006)研究了蛭弧菌对鱼类细胞的作用,发现它对鱼类细菌没有侵染作用[林茂,杨先乐,薛晖,曹海鹏,邱军强。蛭弧菌BDH21 02对鱼类细胞及病原菌的作用。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7-11]。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育苗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水型的九孔鲍育苗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节能减排的九孔鲍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培藻:采苗前30~45天开始在培藻池中进行培藻;培藻过程中控制光照强度在2000~5000lux,控制水温在15~28℃;
(2)加营养盐:培藻期间,按照3~5g/m3养殖水体,2~4天添加一次的方式添加营养盐;
(3)采苗布卵:将培藻池换掉池水,加入蛭弧菌游泳体菌液,使池水中的蛭弧菌游泳体的起始浓度达10~107pfu/mL;下苗时每池布九孔鲍受精卵4~5万粒,并按照曝气量10~60L/h/m3进行曝气,光照控制在200~3000lux,水温控制在15~28℃;
(4)换水:每隔5~3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后加入蛭弧菌游泳体菌液,使池水中的蛭弧菌游泳体的浓度达到10~107pfu/mL;
(5)剥离采收:下苗30~50天,稚鲍壳长达到3.0~6.5mm后进行剥离采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10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