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电芯的纠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5206.7 | 申请日: | 201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8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胜玲;王维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王震宇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纠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的制作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电芯的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电芯卷绕时,极片在行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位,设置行进纠偏装置可以有效减少极片的偏位,保证电芯的质量。
200810217334.9公开了一种电池极片纠偏装置,主要是利用过渡轮的摩擦力来实现电池极片的纠偏,此种方法对过渡轮表面质量要求较高,而且很难保证纠偏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纠偏精确且稳定性高的电池电芯的纠偏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电芯的纠偏装置,包括过渡轮机构、移动机构、纠偏检测机构和控制系统,所述过渡轮机构包括固定板、过渡轮支架、过渡轮轴、过渡轮、定位支架和旋转轴,所述过渡轮支架的一端可枢转地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旋转轴通过所述定位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过渡轮轴固定在所述过渡轮支架上,所述过渡轮安装在所述过渡轮轴上,极片从所述过渡轮上经过,所述纠偏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极片的偏位,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偏位情况控制所述移动机构,带动所述过渡轮支架的另一端绕所述旋转轴相对所述固定板转动。
优选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凸轮,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耦合到所述凸轮,所述凸轮的输出端作用于所述过渡轮支架的所述另一端,所述过渡轮支架通过弹性构件与所述固定板弹性地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弹性构件配置成在所述过渡轮支架的初始位置上处于拉伸状态。
更优选地,当过渡轮支架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凸轮的轴向与所述过渡轮的轴向是相垂直的。
优选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和滚珠丝杠,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耦合到所述滚珠丝杠,所述滚珠丝杠耦合到所述过渡轮支架的所述另一端。
更优选地,当过渡轮支架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滚珠丝杠的轴向与所述过渡轮的轴向是相平行的。
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检测纠偏极限位置并反馈给所述控制系统的接近开关,所述控制系统将所述过渡轮支架的转动控制在纠偏极限位置的范围内。
本发明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所提供的电池电芯的纠偏装置,通过检测极片偏位情况,控制一移动机构实现过渡轮相对于极片旋转一定的角度,有效地消除了极片行进过程中波浪形走位(即“S”形弯曲误差)。本发明纠偏精确,稳定性高,且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电芯的纠偏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电芯的纠偏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电芯的纠偏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阅附图1、2,一种实施例中,电池电芯的纠偏装置包括过渡轮机构、移动机构、纠偏检测机构及控制系统。其中,过渡轮机构包括过渡轮支架4005、过渡轮轴4006、过渡轮4007、过渡轮挡圈4008、旋转轴4009、定位支架4010、4011;移动机构又包括第一电机4001、第一电机支架4002、凸轮4003、轴承4004;控制系统又包括接近开关4012、4013。第一电机支架4002及定位支架4010、4011均固定在固定板1上。凸轮4003与第一电机4001输出轴相连,轴承4004以螺栓固定在过渡轮支架4005上,凸轮4003输出端直接接触轴承4004以作用到过渡轮支架4005,过渡轮支架4004通过弹性构件例如弹簧4017与固定板1连接,其中弹簧4017的一端由螺钉4016固定于在固定板1一侧的过渡轮支架4005上,固定板1开设有安装孔,穿过安装孔的弹簧4017的另一端由螺钉4019固定于在固定板1另一侧安装的支架4018上。过渡轮支架的另一端可枢转地固定在旋转轴4009上,旋转轴4009通过定位支架4010、4011固定在固定板1上,过渡轮轴4006固定在过渡轮支架4004上,过渡轮4007安装在过渡轮轴4006上,极片100从过渡轮4007上经过。优选地,在过渡轮支架处于初始位置时,凸轮4003的轴向与过渡轮4007的轴向大体上是相垂直的。纠偏检测机构4014可检测极片的边缘位置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52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气二次接线绝缘套夹
- 下一篇:带滤光膜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