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尾气中CO2浓度的维生素B12发酵生产控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9216.8 | 申请日: | 2010-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9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嗣良;陈学军;李永亮;王振国;谢丽华;曹云峰;唐丽娜;王泽建;庄英萍;储炬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9/42 | 分类号: | C12P19/42;C12R1/01;C12R1/42;C12R1/38;C12R1/41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徐迅 |
地址: | 05004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尾气 co sub 浓度 维生素 b12 发酵 生产 控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酵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尾气中CO2浓度的维生素B12发酵生产控制工艺。
背景技术
维生素B12(VB12)是一种生物催化活性物质,是哺乳动物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维生素B12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亦与叶酸合用于治疗各种巨幼细胞贫血、抗叶酸药引起的贫血及脂肪泻等;其也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萎缩等;还用于治疗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1]。另外,VB12还与其他维生素一起构成复合维生素产品,作为OTC药物、保健食品广泛销售。VB12除了用于医药方面,还大量应用于动物饲料、营养补充剂和食品加工,如维生素强化面粉、再制食品、婴儿食品等。
1961年Hodgkin利用X-射线技术首先鉴定出了VB12的三维结构[2]。1978年,Barker等系统地阐明了VB12的生物学功能及作为辅酶参加体内的代谢反应[3]。
VB12又名钴胺素,是一类含咕啉环化合物;分子中三价钴位于类似卟啉的咕啉环平面的中心,与Co连接的基团X可以为脱氧腺苷(5′-deoxyadenosyl)、甲基(-CH3)、氰基(-CN)所取代,从而形成腺苷钴胺素、甲基钴胺素和氰钴胺素[4]。维生素B12的化学结构如图1所示。
微生物生物合成的VB12为腺苷钴胺素、甲基钴胺素和羟钴胺素,但是由于它们的性状不太稳定,因此在工业提纯过程中需要加入氰化钠,使天然形式的VB12转化为性质更为稳定的氰钴胺素[5,6]。
1974年Eschenmoser完成了VB12的全化学合成[7],由于VB12的化学结构式极其复杂,化学合成需要70多步反应且成本十分昂贵,因此开始寻找能够合成VB12的微生物,利用深层液体发酵技术直接生产。
现在国内和国外商品化的维生素B12几乎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的。能够合成维生素B12的微生物根据其耗氧情况分为两类:(1)厌氧菌或间性厌氧菌如:费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谢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shermanii)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等,这些菌在合成VB12时不需要氧。(2)好氧菌:比如脱氮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钴胺素根瘤菌(Rhizobium cobalaminogenum FERM BP-4429)等,这些菌在VB12的生物合成过程中需要氧的参与。
以脱氮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为生产菌株的好氧发酵工艺是目前工业化生产VB12的主要工艺,培养基采用甜菜糖蜜或麦芽糖为主要碳源,玉米浆或酵母膏为氮源,补加无机盐、钴离子以及5,6-二甲基苯并咪唑(DMBI)。
在脱氮假单胞菌的育种方面,随着P.denitrificans VB12的合成途径及相应基因被详细阐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有目的地改造VB12生产菌株成为研究的热点[8,9,10]。
在脱氮假单胞菌的发酵生产工艺方面,Marwaha等报道了甜菜碱对发酵的促进作用,阐明了外源前体和产物促进剂对菌体生长和VB12合成的影响[11]。李昆太等对Zn2+、Co2+和DMBI在VB12发酵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补料工艺的改进提高了发酵生产单位[12-14]。由于该菌好氧工艺条件下的发酵单位是P.freudenreichii厌氧工艺的三倍,所以被国内外众多厂家所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未经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92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硅片制绒药液的激活管
- 下一篇:烟囱式锅炉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