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磷酸亚铁基锂盐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5451.4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8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彩虹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25/45 | 分类号: | C01B25/45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汪人和 |
地址: | 712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磷酸 亚铁 基锂盐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磷酸亚铁基锂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1991年锂离子电池问世以来,其正极材料一直是材料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方面,过渡金属主要为镍、钻、锰。近年来,由于铁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价格便宜,与环境友好,基于Fe2+/Fe3+氧化还原对的物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所以人们竞相研究含铁的锂盐,以其取代当前的正极材料。
Goodenoug小时[A.K.Pad小时i,K.S.Nanjundaswarmy,J.B.Goodenoug小时,J.Electroc小时em.Soc.,144(1997)1188]等合成了一种含铁锂盐LiFePO4,用该物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70mAh/g),大于商品化LiCoO2的140mAh/g的实际容量性能,所以引起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但由于这种材料的导电性很差,所以只能在极小倍率下充放电,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在实际电池中的应用。
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以上技术缺陷的锂离子电池磷酸亚铁基锂盐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磷酸亚铁基锂盐的制备方法,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电子迁移率,且工艺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磷酸亚铁基锂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Li3PO4和Fe3(PO4)2按摩尔比为1∶1混合成混合物;
步骤2:将步骤1形成的混合物采用碾磨或喷雾的方式混合均匀;
步骤3:将步骤2混合均匀的混合物移转至高温炉内,在氮气和氢气的混合保护气氛下预处理,其中,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9.5∶0.5,炉腔的压力为1.5×105Pa,温度为600℃~700℃,时间为10~20小时;
步骤4:待温度降至室温时,取出物料,加入炭黑和酒精再次混合均匀;
步骤5:将步骤4混合均匀的物料移转至高温炉内于氮气保护气氛下高温处理,其中,炉腔的压力为1.2×105Pa,温度为700℃~900℃,时间为10~20小时,最后降至室温即可。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步骤2采用碾磨混合均匀时,加入酒精。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步骤2喷雾干燥前,首先将步骤1形成的混合物配制成摩尔浓度为1.5~2mol/L的溶液A,接着,向溶液A中加入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增稠剂,形成溶液B,其中,增稠剂的加入量占溶液B的质量百分比为30~40%。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增稠剂选自聚乙二醇、聚丙烯酸或聚乙烯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喷雾干燥方法为:将溶液B在气流式喷雾干燥器内干燥成混合粉体,其中,进料溶液采用蠕动泵进样,进样速度为20~25ml/min,在喷嘴气体流量在0.15MPa下产生雾化,空气进口温度为400℃-500℃,空气出口温度为200-300℃,出口空气经一级旋涡分离放空;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步骤4的碳黑占碳黑与LiFePO4总重的5-15%。
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磷酸亚铁基锂盐的制备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通过球磨罐球磨使混合更充分混合接触,从而得到的物质微粒更精细,可以得到纳米级的磷酸亚铁锂,另外,由于减小了粉末的半径,因此可以改善其材料的电子迁移率;再者,由于在磷酸亚铁锂表面包覆有一层碳黑,且在包碳后于恒温的环境下高温处理,因此,包碳效果更好,导电性能进一步得到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由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得到的磷酸亚铁基锂盐的XRD图;
图2是由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得到的磷酸亚铁基锂盐的SEM图;
图3是由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得到的磷酸亚铁基锂盐的XRD图;
图4是由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得到的磷酸亚铁基锂盐的SEM图;
图5是由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的方法得到的磷酸亚铁基锂盐的XRD图;
图6是由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的方法得到的磷酸亚铁基锂盐的SEM图;
图7是由本发明实施例4所述的方法得到的磷酸亚铁基锂盐的XRD图;
图8是由本发明实施例4所述的方法得到的磷酸亚铁基锂盐的SEM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彩虹集团公司,未经彩虹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54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