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01529.3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7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赖文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薛英家 |
主分类号: | H01L21/77 | 分类号: | H01L21/77;G02F1/1362;G02F1/1368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万学堂;桑丽茹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晶体管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作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晶体管基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参阅图1,薄膜晶体管基板是液晶显示器中最重要的元件之一,其主要是由一透明玻璃基材11,及多数整齐排列形成在基材11上的画素单元(pixel unit)12所构成,该每一画素单元12包括一薄膜晶体管结构(TFT)18、一与该薄膜晶体管结构18间隔设置的储存电容(Cst)19,及一令该薄膜晶体管(TFT)结构18与该储存电容(Cst)19彼此电连接的画素电极17,该储存电容19依其位置设置不同而区分两种,一种为与gate走线连接(Cs on gate),另一种为与common走线连接(Cs on common,图未示),于本实施例中该储存电容19为以Cs on gate做说明。
图2是图1中取自A-A直线的剖视图,图3-1,及图3-2是图1中取自B-B直线的剖视图。
参阅图2,该薄膜晶体管结构18包括一形成在一基材11的闸极电极182、一覆盖该基材11及该闸极电极182表面的绝缘层183、一形成在该绝缘层183表面的主动半导体层184a、一形成在该主动半导体层184a表面,且彼此间隔一通道184e设置的掺杂半导体层184b、分别对应形成在该掺杂半导体层184b上表面且彼此间隔该通道184e相对设置的一源极电极185a与一汲极电极185b、一形成于该源极电极185a和该汲极电极185b表面的保护层186,该保护层186具有二围壁186a,且该每一围壁186a分别界定出一令源极电极185a、及汲极电极185b部份表面裸露的接触窗(Contact hole)185c。
该储存电容19的结构可分别具有如图3-1或3-2所示的结构,图3-1为具有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结构的储存电容19,图3-2为具有MIM(Metal-Insulator-Metal)结构的储存电容19。参阅图3-1,该具有MIS结构的储存电容19包括一形成在该基材11的第一电极192、一覆盖该基材11及该第一电极192表面的绝缘层193、一形成在该绝缘层193表面的主动半导体层194a、一形成在该主动半导体层194a表面的掺杂半导体层194b、一形成在该掺杂半导体层194b表面的金属层195,及一形成在该金属层195表面的导电层196,且该导电层196即为由覆盖在该金属层195表面的画素电极17所形成;参阅图3-2,该具有MIM结构的储存电容19包括一形成在该基材11的第一电极192、一覆盖该基材11及该第一电极192表面的绝缘层193,及一覆盖该绝缘层193表面的导电层196,且该导电层196即为由覆盖在该绝缘层193表面的画素电极17所形成。
该画素电极17则是覆盖该薄膜晶体管结构18与该储存电容19的预定表面,并令该薄膜晶体管结构18与该储存电容19借由该画素电极17彼此电连接。
参阅图4,目前用来制作前述图1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基板的方法,大部分的液晶显示面板业者是采用包括一闸极电极形成步骤101、一半导体层形成步骤102、一源/汲极电极形成步骤103、一接触窗形成步骤104,及一画素电极形成步骤105的五层光罩制程(5-PEP Process)来生产制造。
配合参阅图5,该闸极电极形成步骤101是在基材11上沉积形成一第一金属层12a与一由正型光阻材料构成的光阻层200后,以微影蚀刻制程配合闸极光罩(Gate Mask)M1令该第一金属层12a形成该闸极电极(Gate electrode)182。
配合参阅图6,该半导体层形成步骤102是自该基材11及该闸极电极182表面依序形成一绝缘膜183、一主动半导体膜14a、一掺杂半导体膜14b,及一由正型光阻材料构成的光阻层200后,以微影蚀刻制程配合一半导体层光罩(Active mask)M2,移除未被该光阻层200遮覆的该主动半导体膜14a、该掺杂半导体膜14b,及该绝缘膜183a的结构,而形成一对应该闸极电极182上方的一绝缘层183、一主动半导体层184a、一掺杂半导体层184b。
配合参阅图7,该源/汲极电极形成步骤103是于该掺杂半导体层184b表面成一第二金属层15,及一光阻层200,以微影蚀刻制程配合一源/汲极电极光罩(S/DMask)M3于对应该闸极电极182上方形成让该主动半导体层184a露出的通道184e,并令该第二金属层15形成彼此间隔该通道184e相对设置的一源极电极185a和一汲极电极185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薛英家,未经薛英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15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