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盐酸金刚乙胺药剂对百合脱毒培养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6259.5 | 申请日: | 201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0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安利清;杨凯;胖铁良;赵祥云;张克;王树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利清;杨凯;胖铁良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C12Q1/70;C12Q1/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盐酸 金刚 乙胺 药剂 百合 脱毒 培养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使用盐酸金刚乙胺药剂对百合脱毒培养的方法,属于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百合是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的总称,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百合属在世界上有90余种,原产我国的约有47种,占世界总数的51%。百合栽培品种繁多,其花朵硕大,色彩丰富,花姿优美,既能作切花、盆花,又能在园林绿地中应用,且大多数百合可以食用,是上等的滋补佳品。百合素有“百年好合”之意,深受人们的喜爱。百合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北美和欧洲等温带地区,我国近年来的百合切花生产发展较快,在昆明、上海、深圳已形成三大生产基地。但其繁殖主要还是采用常规分球、分珠芽鳞片扦插,鳞片包埋等繁殖的方式。长期的无性繁殖使百合体内逐渐积累大量病毒致使百合患病毒病,影响百合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建立简便易行、脱毒率高的脱毒体系是减少病毒对百合的危害、恢复种性的关键问题之一。
自Stewart(1896)描述百合的坏死条纹以来,相继报道了百合的病毒病原14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毒有5种,即百合潜隐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virus,CMV)、郁金香碎花病毒(Tulip breaking virus,TBV)、异名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和百合丛簇病毒(Lily rosette virus,LRV);其他9种病毒均在栽培地区极少发生,对百合生产构不成普遍危害,如百合X病毒(Lily virus X,LVX)、百合环斑病毒(Lily ring spot virus,LRSV)、水仙花病毒(Narcissus mosaicvirus,NMV)和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 spot virus,TRSV)。本发明主要对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virus,LS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病毒、百合丛簇病毒(Lily rosettle virus,LRV)进行检测。
开展百合脱毒研究最早是Phillips(1962年),他利用百合茎尖培养脱毒成功以后,先后又有许多外国学者利用茎尖脱毒成功。目前国际上有几个国家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百合无病毒苗,并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茎尖脱毒培养的两个关键技术环节是茎尖的成活率和脱毒率。茎尖培养成活率低。褐化是降低茎尖培养成活率的首要因素。褐化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茎尖大小、取材季节、培养方式、激素浓度、基本培养基、培养基添加物都对茎尖褐化有影响,例如茎尖越小,褐化越严重,成活率越低。在茎尖培养时为抑制褐化的发生,需要优化上述各因子。应用抗氧化剂AC和VC也可有效抑制茎尖培养的褐化现象。鉴于此,本发明采用百合鳞茎作为材料进行脱毒苗的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利清;杨凯;胖铁良,未经安利清;杨凯;胖铁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62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