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标状态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9028.X | 申请日: | 2010-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5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蒋军成;王志荣;崔益清;周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7/00 | 分类号: | G01N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瞿网兰 |
地址: | 210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标 状态 可燃 气体 爆炸 极限 测试 系统 | ||
1.一种非标状态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
一配气装置(1),该配气装置(1)包括配气罐(5),配气罐(5)的输入端分别与可燃气体气源(6)及配气气源(7)相连,配气罐(5)的一路输出与爆炸装置(2)的输入口(9)相连通,配气罐(5)的另一路输出与增压泵(8)的输入端相连,增压泵(8)的输出端与爆炸装置(2)的输入口(9)相连通;
一爆炸装置(2),该爆炸装置(2)包括防爆罐体(12)和保温护套(14),防爆罐体(12)和保温护套(14)之间安装有加热元件(13),防爆罐体(12)中安装有隔板(15),隔板(15)将防爆罐体(12)的内腔分隔成气体缓冲室(16)和气体爆炸室(17),隔板(15)上安装有导通气体缓冲室(16)和气体爆炸室(17)的电磁阀(18),爆炸装置(2)的预混可燃气体输入口(9)与气体缓冲室(16)相连通,所述的输入口(9)还旁接有真空泵(19);在所述的气体缓冲室(16)中安装有缓冲压力传感器(20)和缓冲温度传感器(21),在所述的气体爆炸室(17)中安装有爆炸前温度传感器(22)、爆炸前压力传感器(23)、点火器(24)以及作为爆炸测试用的爆炸压力传感器(25);
一温控装置(3),该温控装置(3)用于根据爆炸装置(2)中的缓冲温度传感器(21)及爆炸温度传感器(22)所测的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控制加热元件(13)的启停;
一数据采集处理装置(4),该数据采集装置(4)主要由安装在所述的气体爆炸室(17)中的爆炸压力传感器(25)、信号放大电路(26)、数据采集电路(27)及计算机(28)组成,爆炸压力传感器(25)与信号放大电路(26)的输入端相连,信号放大电路(26)的输出端与数据采集电路(27)的输入端相连,数据采集电路(27)的输出端与计算机(28)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标状态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配气罐(5)的输入端与配气仪(11)的输出端相连,配气仪(11)的输入端分别与可燃气体气源(6)及配气气源(7)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标状态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配气气源(7)为洁净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标状态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气体缓冲室(16)和气体爆炸室(17)的尺寸和体积均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标状态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加热元件(13)为电加热元件或导热盘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标状态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温控装置(3)主要由加热元件(13)、输入油泵(30)、输出油泵(31)、封闭加热器(32)、封闭制冷器(33)和通水换热器(34)及温控器(35)组成,作为加热元件(13)的导热盘管(29)安装在防爆罐体(12)和保温护套(14)之间,导热盘管(29)的输入端与输入油泵(30)的输出端相连,导热盘管(29)的输出端与输出油泵(31)的输入端相连,输出油泵(31)的输出端分别与封闭加热器(32)、封闭制冷器(33)和通水换热器(34)的输入端相连,在连接输出油泵(31)的输出端与对应的封闭加热器(32)、封闭制冷器(33)和通水换热器(34)的输入端之间的管道上分别安装有受控于温控器(35)并控制相应管道通断的电控阀门(36),所述电控阀门(36)的控制端与温控器(35)的控制输出端相连,封闭加热器(32)、封闭制冷器(33)和通水换热器(34)的输出端与输出油泵(30)的输入端相连;温控器(35)的信号输入端与缓冲温度传感器(21)及爆炸前温度传感器(22)的信号输出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标状态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配气罐(5)的输出端上安装有对流出配气罐(5)的可燃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902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咬尾卷积码的译码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天然石材复合板的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