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4755.5 | 申请日: | 2010-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6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廖晋毅;李静宜;詹书俨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H01L2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外延层结构,以及形成复合外延层结构的方法。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非掺杂外延层与掺杂外延层的复合外延层结构,以及形成此等复合外延层结构的方法,以确保栅极通道电性的稳定性。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元件的制造过程中,既要持续减小临界尺寸又要维持半导体元件的效能,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士需要不断克服的挑战。其中一项挑战就是要维持栅极通道中的载流子,亦即电子与空穴,要有足够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已经知道,只要对于栅极通道施加适当的应力,就可以调整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例如N-MOS或是P-MOS,栅极通道中的载流子的迁移率。其中一种操作方法是,使用择区外延法(selective area epitaxial),在凹入式源极与漏极区域(recessed source/drain region)之中长成具应力的P型掺杂外延层或是N型掺杂外延层,例如SiGe:B或是SiGe:As。
此等方法相当有效,一方面可以在增加对栅极通道的应力的影响下,形成通道应变(strained channel),增加栅极通道中的载流子的迁移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减低源极与漏极的电阻。对于需要更高对栅极通道应力的场合,还可以采用特定形状的凹入式源极与漏极区域。虽然此等特定形状的凹入式源极与漏极区域,还能更加提升对栅极通道的应力,但是也可能因为掺杂外延层中的掺质,例如硼,反向扩散进入栅极通道中而发生不利的短通道效应。
有鉴于此,仍然亟需要一种新颖的方法来形成复合外延层结构,使得所得的复合外延层结构既能隔绝掺杂外延层中掺质的反向扩散,又能提供足够的栅极通道应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于是提出一种新颖的方法来形成复合外延层结构。使用本发明新颖方法所得的复合外延层结构,既能隔绝掺杂外延层中掺质的反向扩散,又能提供足够的栅极通道应力。所以,使用本发明新颖方法所得的复合外延层结构,其实是一种从根本上提供足够栅极通道应力的全包式解决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此等半导体结构包含基材、栅极结构、源极与漏极、非掺杂外延层与掺杂外延层。栅极结构位于基材上,源极与漏极则分别位于基材中并邻近栅极结构。源极以及漏极的至少一者包含位于基材中的凹穴。非掺杂外延层位于凹穴的内表面上,并实质上由硅与一外延材料所组成。非掺杂外延层覆盖凹穴内表面的底部与侧壁,而底部的厚度不超过与侧壁厚度的120%。掺杂外延层包含硅、外延材料与掺质,而一起填入凹穴中。由于非掺杂外延层的隔离,而使得掺杂外延层完全不会接触基材。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掺杂外延层的掺质浓度至少大于非掺杂外延层中者的100倍。
本发明又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首先,提供一基材。其次,形成位于基材上的栅极结构。然后,形成多个凹穴,其位于基材中并邻近栅极结构。再来,形成位于凹穴内表面上的一非掺杂外延层,其实质上由硅与一外延材料所组成且不具任何掺质。非掺杂外延层具有一底部与一侧壁,而且底部的厚度不超过与侧壁厚度的120%。继续,形成一掺杂外延层而填入凹穴中。掺杂外延层包含硅、外延材料与一掺质。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底部厚度与侧壁厚度的比值可以介于1.20-0.83之间。
本发明再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首先,提供一基材。其次,形成多个凹穴,其位于基材中。然后,提供一前驱混合物,而可以在凹穴的内表面上形成一非掺杂外延层。前驱混合物包含一硅前驱物、一外延材料前驱物与卤化氢。硅前驱物与外延材料前驱物流量的比值大于1.7。继续,形成一掺杂外延层而实质上填满凹穴。掺杂外延层包含硅、外延材料与掺质。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可以形成位于基材上的栅极结构,使得多个凹穴会邻近栅极结构。
一方面,由于本发明复合外延层结构中非掺杂外延层的隔离,而使得掺杂外延层完全不会接触基材,因此能够隔绝掺杂外延层中的掺质反向扩散进入基材中。另一方面,非掺杂外延层底部与侧壁的厚度具有适当的比例,所以还能诱发出充分的栅极通道应力,维持栅极通道中的载流子具有足够的载流子迁移率。
附图说明
图1-图5为本发明半导体结构制造方法的一示意流程图;
图6-图10为本发明半导体结构制造方法的另一示意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 半导体结构
101 基材
102 栅极通道
110 栅极结构
111 栅极导电层
112 栅极介电层
113 间隙壁
120/130 凹穴
121/131 内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47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流采样电路防浪涌保护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电源转换模块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