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自转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压缩机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18206.5 | 申请日: | 201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2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孙尚传;朱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配天(安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0 | 分类号: | F04C29/00;F04C18/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丁建春 |
地址: | 518108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转 机构 使用 压缩机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防自转机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涉及一种使用该机构的压缩机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压缩机中,由于汽车发动机转速不断的变化,在固定工况下最常用的涡旋压缩机十字滑环防自转机构难以适应汽车空调压缩机不断变化的工况及转速,所以在涡旋汽车空调压缩机中防自转机构大都用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通用的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由连接在动涡盘上的动盘保持架及动盘钢球垫圈组成可动部件,由连接在轴承座上的轴承座保持架和轴承座钢球垫圈组成静止部件。可动部件、静止部件及安装于两部件间的钢球组成现行通用的分体式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
在现行通用的分体式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中钢球与保持架、钢球垫圈的接触均为点接触,具体结构的举例参照图1和图2所示。
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的分体式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的保持架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多个钢球12分别容置孔13内,当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工作时,保持架11上孔13的倒角与钢球12形成点接触。
图2为现有技术的分体式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的局部剖面图。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分体式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包括动涡盘钢球垫圈14、动涡盘保持架15、钢球12、轴承座保持架16以及轴承座钢球垫圈17,其中钢球12与其它4个零件的接触部位为点接触。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容易以弹性变形的形式补偿加工或装配形成的径向误差。工作过程中,在负荷的作用下钢球与上述零部件的接触点局部变形为一小段圆弧,承受的压强很大,相应的零件寿命较短。此特征使该防自转结构应用于压缩机时,压缩机的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自转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压缩机和汽车。
本发明实施例为解决技术问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自转机构,用于在涡旋式压缩机中防止动涡盘在工作过程中自转,包括与动涡盘相连接的动涡盘保持架、相对于动涡盘保持架设置的轴承座保持架以及设于动涡盘保持架和轴承座保持架之间的多个钢球,其中,在动涡盘保持架和轴承座保持架上均对应设置有至少三个凹入的环状滚道,分别在每一对对应设置的环状滚道内放置一个钢球,以防止动涡盘保持架连同动涡盘相对于轴承座保持架作自转运动,每一环状滚道的截面轮廓线包括至少两段圆的渐开线线段。
本发明实施例为解决技术问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自转机构,包括第一保持架、相对于第一保持架设置的第二保持架以及设于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之间的多个钢球,其中,在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上均对应设置有多个环状滚道,分别在每一对对应设置的环状滚道内放置一个钢球,用于防止第一保持架相对于第二保持架的自转运动,环状滚道的截面轮廓线包括至少两段圆的渐开线线段。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自转机构在每一片保持架上有多个凹入的环状滚道,滚道的截面轮廓线由至少两段的渐开线线段组成,该结构使得采用了该种防自转结构的压缩机工作寿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使得压缩机在低转速、正常转速或高转速情况下的工作性能均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现有技术的分体式防自转机构的保持架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分体式推力球轴承防自转机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3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防自转机构的压缩机的结构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防自转机构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图4中沿线AA所截取的环状滚道的剖面部分示意图;
图5b为图5a中由标识I所圈定的环状滚道的结构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防自转机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防自转机构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8a为图7中沿线BB所截取的环状滚道的剖面部分示意图;
图8b为图8a中由标识E所圈定的环状滚道的结构图;以及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防自转机构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配天(安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配天(安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82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