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脱脂米糠为原料联产植酸和低聚肽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20721.7 | 申请日: | 201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0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晖;张丙华;郭晓娜;钱海峰;王立;齐希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9/117 | 分类号: | C07F9/117;C12P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脂 米糠 原料 联产 低聚肽 工艺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脱脂米糠为原料联产植酸和低聚肽的工艺,综合考虑植酸和米糠低聚肽的制备,属于稻谷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中国是世界上100多个水稻生产国中的“稻米王国”,稻谷年产量约2亿吨,占亚洲的38%,占世界稻谷年产量的34%,居世界首位。米糠是稻谷加工中的副产品,目前我国米糠资源的年拥有量已经超过了1千多万吨,是一种量大面广的可再生资源。搞好米糠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充分地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米糠没有被有效利用,大部分作为低附加值的饲料,有的甚至作为废料,资源浪费严重。对于米糠这一营养物质丰富、功能成分突出的大宗农副产品资源,仅仅作为饲料体现不出其资源优势,经济效益也不够显著。
现在,大型粮油公司已开发生产米糠油,但是,米糠经过脱除米糠油后,怎样做到脱脂米糠的综合利用,已经摆在了研究者的面前。鉴于脱脂米糠中含量较高的植酸、蛋白和膳食纤维,将其中的植酸、蛋白和膳食纤维分别制成纯度较高的产品,这将大大提高脱脂米糠的利用价值。由于米糠脱脂时经过高温挤压处理使得米糠蛋白严重变性,导致其溶解性大大降低,利用酶法直接水解米糠中的蛋白质,可以得到溶解性良好的米糠低聚肽。因此,采用生物联产技术,以米糠为原料,同时制备得到植酸和低聚肽,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脱脂米糠为原料,联产制备植酸和低聚肽的工艺,综合利用脱脂米糠。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一种以脱脂米糠为原料联产植酸和低聚肽的工艺,脱脂米糠采用低浓度盐酸溶液(pH3.0~4.0)浸提,上清液经分离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植酸溶液;浸提植酸后的沉淀,再以碱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分步水解,酶解液经超滤和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洗脱,冷冻干燥后,获得米糠低聚肽。
本发明所述联产植酸和米糠低聚肽工艺具体过程:
(1)粉碎:将脱脂米糠粉碎过45目筛;
(2)提取:控制料液比1∶6或1∶15,以1~6mol/L盐酸溶液调pH3.0~4.0,在35~55℃条件下搅拌提取3~6h后,离心分离,残渣用去离子水水洗后,再次离心,合并上清液;
(3)中和:利用10%(w/v)氢氧化钙将植酸上清液调至pH4.5,再利用10%(w/v)氨水溶液调pH>7.0,中和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中和完成后静置30min,离心分离。
(4)溶解:将植酸沉淀利用1mol/L盐酸溶液溶解,抽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5)吸附:将滤液调至pH1.0~3.0,通过D318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用去离子水将未吸附的杂质除去。
(6)解吸附:用浓度为1.0~2.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对植酸进行解吸,收集解吸液。
(7)除盐:解吸液过732阳离子交换树脂除去盐离子,50~60℃浓缩后得到高纯度植酸溶液。
(8)水解:以提取植酸后的米糠残渣为原料,控制料液比1∶8~1∶15(以原料脱脂米糠为准)混合,以1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50~60℃下调节pH8.0~9.0,加入碱性蛋白酶0.3~0.6mL/(100g米糠),水解1.5~2h后,90~100℃水浴灭酶10min;将灭酶后的混合液在40~50℃下调节pH6.0~8.0,加入复合蛋白酶0.5~1.0g/(100g米糠),水解1.5~2h后,90~100℃水浴灭酶10min。
(9)膜分离:将水解液置于离心机中分离,残渣水洗后再离心,合并上清液,将上清液通过分子量50KDa的超滤膜进行除杂,收集透过液。
(10)吸附:将透过液调pH3.0~5.0,通过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低聚肽,用去离子水洗去未吸附的杂质。
(11)解吸附:利用浓度为75%乙醇溶液洗脱DA201-C大孔吸附树脂,收集解吸液,旋转蒸发除去乙醇,冷冻干燥,得米糠低聚肽。
本发明方法的优点:
1、本发明以脱脂米糠为原料,同时分离出植酸和低聚肽两种产品,使脱脂米糠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达到了脱脂米糠的综合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07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