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0891.5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3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善林;丁帅;马溪骏;余涛;余本功;王晓佳;魏礼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软件 演化 可信性 动态 评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件工程领域,尤其是软件可信性评估领域,具体为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软件可信性是指基于合理的证据或经验对软件实体的所有非功能性属性(又可称为可信属性)是否遵从预定规则集的评价。基于多维可信属性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技术是实施可信性过程控制和开展可信性管理的核心基础,是可信软件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当前,为处理软件可信性评估过程中的复杂演算逻辑,国内外研究学者已经提出了多个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或度量,提供了描述、量化及综合多种软件质量度量的功能,实现了对复杂软件系统可信性评估推理过程的一致性建模,并较为合理的阐明了软件的内在可信机理及信任传播机制。下面简要说明现有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
(1)文章《Software depend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markov usage models》(Performance evaluation,2000)给出了一种基于Markov模型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方法,通过对risk、safety、reliability三个相关因素的预测与分析,分别建立了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
(2)文章《Managing trustworthiness in component-based embedded systems》(Electronic Note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2007)提出了一种面向嵌入式构件软件的可信性模型,定义了一个可信性评估函数TEF,用三元组<compliance,benignity,stability>较为全面的展现了软件的可信性状况。
(3)文章《Trustworthiness evaluation and testing of open source components》(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Software,2007)分析开源构件部署时存在的构件质量难认证问题,有针对性的给出开源构件的可信性评估和测试方法.
(4)文章《Software depend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fuzzy theor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8)运用模糊理论建立了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实现了对评估过程的不确定性建模。
(5)文章《Dependability of software in airborne mission systems》(DSTOTechnical Report,2008)提出一种面向软件开发过程的可信性评估方法,建立基于贝叶斯信念网络(BBN)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为进一步开展项目风险评估、软件架构更新对可信性的影响程度求解及失信因素分析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software trustworthiness evaluation model,STEM)的构建依赖于对用户可信需求的准确定位及度量指标的合理选择。传统模型在应用于可信性评估时遇到一个重要的挑战:模型在提交运行之后,基于稳态环境下采集的基础评估信息,即可获得软件的量化可信性评价,但软件的可信需求(trustworthy requirement,TR)依然具有动态演化性:同一用户在不同环境、不同状态(周期)下的可信需求不同,传统静态的模型不具有动态自适应特征,也就无法解决可信需求演化时的软件可信性评估问题。因此,复杂系统软件需要研究一种需求驱动、考虑可信属性间关联的可信性评估及演化模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性动态评估方法,基于分布式评估框架的思想,利用关联矩阵对可信属性间的内在联系及可信属性相对权重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提出应用于软件可信性评估指标系统自主配置的自适应重构器,给出软件可信性评估及演化模型的整体框架,实现面向软件演化的可信软件的动态综合评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08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