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日用瓷用青釉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3546.7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0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垠;朱建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41/86 | 分类号: | C04B41/8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日用瓷 用青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瓷釉料,尤其是一种用于生产高品质日用瓷用青釉。
技术背景
古人崇尚青瓷,对白瓷却不很重视,因为白瓷太刺眼,锋芒毕露,而青瓷温柔敦厚,委婉含蓄,能变换许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既体现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非专利参考文献1】。青瓷碧玉般的色泽和质地史符合中国人的“崇玉”心理.也体现着中国人讲求“自然天成”的审美趣味。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陶瓷产品的绿色环保和审美更加备受关注和重视,本发明迎合了人们对“青色”的尚好这一视觉器官的生理本质需求,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本发明采用常用的天然矿物原料,采用中温一次烧成,薄胎薄釉,成品瓷釉面细腻平整,釉色青翠,发色稳定,无毒,环保,适合日用瓷的大批量生产。传统的青瓷生产和制作工艺都是采用两次甚至多次施釉以及多次素烧。如发明专利公开号CN 1253124A青瓷釉及青瓷釉产品的制备方法,对坯体在800-850℃第一次烧成进行装饰后采用二次施釉,且最终的烧成温度为1340℃。本发明采用一次上釉和一次烧成,无需二次施釉和二次烧成,且烧成温度为1240℃。据相关计算,在1350℃烧成瓷器所需热耗为4500-5000大卡/公斤制品,而在1250℃烧成瓷器所需能耗为1800-2000大卡/公斤制品,温度相差100℃热耗却相差1.5倍。本发明能源消耗低,节约成本。
目前的青瓷生产,仅仅停留在艺术瓷和小批量日用瓷的生产水平上,也有学者认为,青瓷本身就只适合小批量生产,而且目前包括仿制和艺术品的青瓷仍停留在厚釉厚胎或薄胎厚釉料水平,品质特别高的青瓷日用品几乎很少,假如我们能够批量生产出薄胎薄釉,同时釉色又能够达到当时青瓷的水平,将是青瓷釉又一个历史性突破和进展,让传统精湛的青瓷艺术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庭,让青瓷艺术发挥更加灿烂的光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成简单,釉面质量好且采用一次烧成适合于工厂窑炉温差大特点的日用瓷用青釉,釉层厚度为0.8mm,无须多次上釉,成品颜色青翠温润,有玉质感。
本发明所述的日用瓷用青釉,其化学组成(wt%)为:SiO2 65.0~72.0%、Al2O3 10.5~11.8%、Fe2O3 0.5~1.5%、TiO2 0.0~0.5%、CaO 8.0~14.0%、MgO 0.0~2.0%、K2O 4.0~6.0%,Na2O 1.0~3.0%。
本发明所述的日用瓷用青釉,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石英12.0~19.0%、长石58.0~65.0%、二灰10.0~15.0%、煅烧滑石0.0~4.0%、紫金土5.0~12.0%。
本发明的日用瓷用青釉为生料釉,1210~1270℃一次烧成,其原料组成中不含有任何有毒以及重金属组分,均为矿物原料,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环保无污染。组成简单,科学合理,易于实施;坯釉适应性好,特别适合于国内窑炉温差过大的特点;烧成后的成品瓷釉面细腻、光润、平整、光泽度好;釉面易清洗;机械强度高,热震稳定性好,经检测热震稳定性达到180℃-20℃水中热交换5块一次未裂;釉色青翠淡雅,略带乳浊,达到类玉效果。
本发明的日用瓷用青釉能降低烧成温度的原因在于大量引入长石与二灰。长石在釉中是作为熔剂使用的,它主要作用表现为熔融和溶化其他物质的性质,在高温下形成粘稠的玻璃熔体,是碱性氧化物(Na2O,K2O)的主要来源,能降低烧成温度。二灰是釉料中CaO的主要来源,颗粒细小,易在釉料中分布均匀;CaO能起助熔作用。
晶莹质感的内在本质在于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微细气泡,气泡的存在使釉层对光线产生散射,从而在外观上使釉体呈现出柔和的半乳浊状。青瓷釉一般是以石灰石为熔剂,在烧成过程中,当釉烧成达1200℃时,釉中的SiO2与Na2O、K2O形成流动性熔性,釉体开始软化、熔融,石英、长石不断向釉熔体熔介Fe2O3发生分解。发生上述反应时,由于坯、釉均有气体放出,当釉体多孔状态时,碳酸钙分解的气体来不及从瓷釉中完全除去而一直要持续到釉料产生液相和玻化时继续排出,那么,这些气体便在已经玻化或已充分熔融而又具有一定粘度的釉层中产生气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35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