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普那霉素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37031.2 | 申请日: | 201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5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张雪霞;李晓露;蒋沁;李宁;林毅;王海燕;张金娟;林旸;张丽;王秀捧;陈书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21/02 | 分类号: | C12P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15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霉素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药品原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属于普那霉素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普那霉素属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系始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ristinaespiralis)产生,由普那霉素I(PIA,PIB,PIC)和普那霉素II(PIIA,PIIB)组成,两者的组合比例大约是由约30%的普那霉素I(PI)和约70%的普那霉素II(PII),普那霉素I为环六肽内酯,普那霉素II为多不饱和环内酯,其中PIA和PIIA是普那霉素的主要组分。化学结构式如下:
此产品外观为非结晶结构的淡黄色粉末状物质,其熔点为151-153℃。普那霉素在0.5mol/L甲醇中的旋光度为[a]D25=-130°,在1mol/L三氯甲烷中的旋光度为[a]D25=-150°。普那霉素能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脂以及三氯甲烷,微溶于水,难溶于石油醚。它在Tollens试剂、Millon试剂、Seliwanoff试剂、Fehling试剂以及在水合荀三酮中反应时能发生氧化反应,而在氯化铁溶液、Ehrlich试剂和Folin-Denis试剂中反应时却发生还原反应。
普那霉素是由法国安万特公司开发生产,世界范围内只有安万特公司生产,普那霉素作为抗葡萄球菌口服制剂已经在法国应用了20多年,然而对普那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却少于5%,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普那霉素耐药的报道。普那霉素作为一种万古霉素替代药物,是目前治疗由耐药的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的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
现有的技术当中,美国专利US3154475(1964)和英国专利GB998195(1965)中描述了普那霉素的传统提取方法。发酵液调pH至3,过滤分离得到滤液,用稀碱调滤液PH至7,然后用有机溶剂二氯甲烷直接萃取滤液,得到含有目的物的萃取液,真空浓缩,用石油醚处理即得到普那霉素粗品,粗品用二氯甲烷溶解,上粉末状活性炭柱层析,二氯甲烷洗脱,收集中央部分,石油醚处理得到沉淀,洗涤干燥后得到纯品,提取总收率约50%。该提取方法存在很多缺点(1)过滤时间长,滤液浑浊,过滤收率低;(2)用有机溶剂直接去萃取滤液,溶剂消耗量大,且乳化严重,不利于操作,设备利用率低。(3)浓缩量大,能耗高。(4)工序复杂,处理周期长,过程损失大,总收率低,成本偏高,不适用规模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研究设计一种制备普那霉素的新方法,该方法可有效从普那霉素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普那霉素,该制备方法工序简单、易操作、溶剂消耗少、易回收、成本低,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普那霉素发酵液酸化,加入助滤剂,搅拌均匀,过滤,脱色,吸附、解析、脱色、浓缩、溶剂萃取、结晶,重结晶,干燥得到普那霉素纯品。
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普那霉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在常温条件下将普那霉素发酵液加入酸性物质调节pH值至3.0-4.0,然后加入助滤剂,搅拌50分钟-1.5小时至助滤剂分散均匀,过滤;
2)滤液使用大孔脱色树脂脱色;
3)脱色液导入大孔树脂进行吸附和解吸;
4)解吸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粉末状活性炭搅拌脱色30分钟-90分钟;
5)浓缩、萃取、碱洗;
6)结晶,固液分离普那霉素结晶液得到普那霉素粗品;
7)粗品重结晶;
其中,步骤1)中调节发酵液pH值所用的酸类为盐酸、硫酸或有机酸,优选为盐酸;调发酵液PH值至3.0-4.0,优选pH值为3.5-3.8;助滤剂为珍珠岩或硅藻土,优选为珍珠岩;助滤剂用量为发酵液体积的1%-5%(w/v),优选为2%-4%;搅拌时间为50分钟-1.5小时;过滤时可以采用传统的板框过滤,也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膜过滤技术,优选设备占地面积小、劳动强度小、收率高、滤液质量好的陶瓷膜过滤技术。
步骤2)中的大孔脱色树脂为D301、D330、D311、D293、D315树脂,优选为D293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70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