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芳基-4-(2-糖苷基/氨基乙氧基)-2(5H)-呋喃酮型化合物及其制法和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2581.1 | 申请日: | 2010-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3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肖竹平;何兴兵;张芳;马陶武;傅伟昌;王旭东;李功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首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07/60 | 分类号: | C07D307/60;C07H15/26;C07H1/00;A61K31/496;A61K31/365;A61K31/7048;A61P3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黄嘉栋 |
地址: | 416000 湖南省湘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芳基 糖苷 氨基 乙氧基 呋喃 化合物 及其 制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呋喃酮型抗生素——3-芳基-4-(2-糖苷基/氨基乙氧基)-2(5H)-呋喃酮型化合物(4-侧链含胺基或糖苷基)以及它们的制法。
技术背景
病原性细菌(真菌)严重的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易受此类病菌的感染,每年有两百多万人死于这类感染。抗生素(抗菌药)的出现和使用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抗生素取得的巨大成功麻痹了人们,以至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曾有人说我们现有的抗生素足以对付感染性疾病,不需要再开发新的抗菌药物。然而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没能彻底战胜感染性疾病,它已成为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因为,细菌(真菌)容易对现有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哪怕是我们最信赖的抗生素。造成细菌(真菌)耐药性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细菌(真菌)的生命周期短,能以非常快的速度适应他们生活的环境,30年以前非常有效的抗生素,到现在有效性大大的降低了,将来还会更低。因此我们抵抗细菌(真菌)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不断开发新的抗生素,由于细菌(真菌)对他们还没有产生耐药性,因而能够发挥强效的杀菌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丙烯酸酯型的烯胺对细菌生长有比较好的抑制作用。构效关系的分析表明,在烯胺的两种异构体中,E-构型的异构体具有较高的活性,而Z-构型的异构体几乎不表现出活性。对这类化合物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在近中性的条件下E-构型的异构体不会转化为Z-构型的异构体,但在酸性条件下E-构型的异构体会很快向Z-构型转化,直到平衡建立。这明显会影响烯胺类化合物抗菌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对烯胺类化合物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在分子中引入呋喃酮结构单元,并将烯胺官能团用烯醇醚官能团取代。这一改造能阻止E-构型向Z-构型的互变。实验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比较好的抗菌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3-芳氨基-2-芳基丙烯酸乙酯为先导物,将丙烯酸酯部分用2(5H)-呋喃酮环代替,再利用电子等排的设计思想,用烯醇醚代替烯胺官能团,设计了一系列的3-芳基-4-(2-糖苷基/氨基乙氧基)-2(5H)-呋喃酮型化合物,在深入研究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发现了活性更高、毒副作用更低的新型抗菌药物,并提供3-芳基-4-(2-糖苷基/氨基乙氧基)-2(5H)-呋喃酮型化合物的制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类3-芳基-4-(2-糖苷基/氨基乙氧基)-2(5H)-呋喃酮型化合物,它们具有如下结构通式:
式Ⅰ中:
R1=R2=R4=H,R3=F、Cl、Br、OH、OCH3、NO2或NH2,则:R5=、、、、、、、、、、、阿洛糖苷基、阿卓糖苷基、葡萄糖苷基、甘露糖苷基、古罗糖苷基、艾杜糖苷基、半乳糖苷基、塔罗糖苷基、核糖苷基、阿拉伯糖苷基、木糖苷基、来苏糖苷基、山梨糖苷基或鼠李糖苷基;
R1=R2=R3=H,R4=F、Cl、Br、OH、OCH3、NO2或NH2,则:R5=、、、、、、、、阿洛糖苷基、阿卓糖苷基、葡萄糖苷基、甘露糖苷基、古罗糖苷基、艾杜糖苷基、半乳糖苷基、塔罗糖苷基、核糖苷基、阿拉伯糖苷基、木糖苷基、来苏糖苷基、山梨糖苷基或鼠李糖苷基;
R1=R2=H,则R3=R4=OCH3或OH,则:R5=、、、、、、、、阿洛糖苷基、阿卓糖苷基、葡萄糖苷基、甘露糖苷基、古罗糖苷基、艾杜糖苷基、半乳糖苷基、塔罗糖苷基、核糖苷基、阿拉伯糖苷基、木糖苷基、来苏糖苷基、山梨糖苷基或鼠李糖苷基。
一种制备上述3-芳基-4-(2-氨基乙氧基)-2(5H)-呋喃酮型化合物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首大学,未经吉首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25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