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藤素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57328.5 | 申请日: | 201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3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富荣;周伟锋;邵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浦源医药原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55/03 | 分类号: | C07D455/03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贺小明 |
地址: | 215415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藤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黄藤素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藤素别名巴马丁、大黄藤素、非洲防己碱、棕榈碱、掌叶防己碱、Calystigine,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妇科炎症、菌痢、肠炎、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外科感染及结膜炎等。黄藤素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每年在数百吨,过去主要从防己科植物黄藤(Caulis Fibraurear)的干燥藤茎中提取精制得到,但现状是资源匮乏、供应短缺。
目前通过化学合成黄藤素的化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方法一:中国专利CN1687064(公开日为2005年10月26日),本方法是以2-甲氧基苯酚为原料,经甲基化、氯甲基化、氰化、加氢胺化、缩合及环合等反应共11步反应全合成制得黄藤素,其中用到剧毒品KCN、易燃品兰尼镍,且操作繁琐,总收率又仅10%,并不具有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效益。
方法二:以天然产物盐酸小蘖碱为起始原料,用PCl5/CH2Cl2体系或盐酸/乙酸体系选择性脱去亚甲基得到中间体1,再经硫酸二甲酯进行二甲基化反应得到黄藤素。(Charles M,Alain W,Cedric C.Process for synthesisof4-hydroxyisoleucine and its derivatives:FR,2854629[P].2004-11-12.(CA2004,141:395803)。Benjamin L.The direct catalytic asymmetric three-component Mannich reaction[J].J Am Chem Soc,2000,122(38):9336-9337.)
该合成路线较短,收率较高,但产生大量的废酸,所用硫酸二甲酯是烷基化试剂,有较强的致癌作用,且所用起始原料也要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有很大的限制性。
方法三:同路线二以天然产物盐酸小蘖碱为起始原料,AlCl3/甲苯体系脱去亚甲基和甲基得到中间体2,再经硫酸二甲酯进行二甲基化反应得到黄藤素(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41(7)p 494-495)
该方法同方法二一样污然较为严重,原料的取得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而找到一个简便而又价格便宜的化学合成方法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实用的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黄藤素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黄藤素的制备方法,其主要包括步骤:
1)以式I的3-卤代-7,8-二甲氧基异喹啉(购自渐江科源化工有限公司)和式II的2-(2-羟乙基)-4,5-二甲氧基硼酸(购自渐江科源化工有限公司)为原料,在钯催化剂、碱、保护性气体作用下,合成中间体一;
2)所述中间体一在Ph3P、CCl4和乙腈的作用下,进一步合成中间体二;
3)所述中间体二在缚酸剂的作用下,合成所述黄藤素;
其中,式I的3-卤代-7,8-二甲氧基异喹啉中,X为Cl、Br、I中的任意一种,
步骤1)中所述钯催化剂选自Pd(PPh3)4、Pd(OAc)2、PdCl2或(dppfCl2)4Pd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1)中所述碱选自K2CO3、Li2CO3、Na2CO3、Et3N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1)中所述保护性气体为N2或Ar。
步骤1)的反应温度为15-180℃。
所述步骤1)在非质子溶剂中进行反应。
所述非质子溶剂选自二氧六环、甲苯、丙酮、二甲苯、DMF(二甲基甲酰胺)、THF(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2)的反应温度为20-80℃。
所述步骤3)在选自由下述组成的群组的溶剂中进行反应:水、乙醇、异丙醇、二氧六环、甲苯、丙酮、二甲苯、DMF、THF、DMAP(4-二甲氨基吡啶)。
步骤3)的反应温度为25-300℃。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合成路径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具有下列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浦源医药原料有限公司,未经太仓浦源医药原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73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