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运输活鱼用封闭式渔箱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8968.8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7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余;刘平;谌志新;徐中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2 | 分类号: | A01K63/02;A01K6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季申清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运输 活鱼用 封闭式 | ||
1.一种车载运输活鱼用封闭式渔箱,渔箱(2)安置于厢式汽车的车厢内或载货车车体上,其特征是:
所述渔箱(2)呈U字形,U字的横条处为渔箱(2)前部的横向鱼舱(2a),U字的两竖条处为渔箱(2)的两侧纵向鱼舱(2b);横向鱼舱(2a)位于汽车驾驶室的近端,纵向鱼舱(2b)与车体行进方向一致;在渔箱(2)的两侧纵向鱼舱(2b)之间设置有抬高踏板的人行走道(21);
所述渔箱(2)的所有侧面和底面均为保温的双层结构,内外层板面之间填充隔热材料;
在所述渔箱(2)的横向鱼舱(2a)与纵向鱼舱(2b)的顶部安置可以水平移动开闭的透视门(4);
在所述两侧纵向鱼舱(2b)的后部分别设置一预处理室(13),所述预处理室(13)由鱼舱内腔的三侧面板和一垂直前面板(14)以及一中间隔断板乙(15)围成的上部空间与其内置的水处理滤材(12)构成;在平行于箱内底板(18)的中间隔断板乙(15)上开设若干通水孔;垂直前面板(14)的上端面低于顶部透视门(4)的下框沿一段距离,在垂直前面板(14)上高于水处理滤材(12)位置线以上开设通水孔,在预处理室(13)的顶部覆盖一具有透气管的后盖板(1);
在所述横向鱼舱(2a)的前部设置一混水室(6),所述混水室(6)由鱼舱内腔的三侧面板和一垂直后面板(20)以及一中间隔断板甲(8)围成的上部空间与其内置的水处理滤材(7)构成,在平行于箱内底板(18)的中间隔断板甲(8)上开设若干通水孔,垂直后面板(20)的上端面低于顶部透视门(4)的下框沿一段距离,在垂直后面板(20)上低于中间隔断板甲(8)位置线以下开设通水孔,在混水室(6)中设置回流水环状管(5),在混水室(6)的顶部覆盖一具有透气管的前盖板(1a);
在横向鱼舱(2a)中垂直插入纵向布置的鱼舱隔板甲(3a),在两侧的纵向鱼舱(2b)中垂直插入横向布置的鱼舱隔板乙(3),在鱼舱隔板甲(3a)和鱼舱隔板乙(3)的板面上开设若干通水孔,鱼舱隔板甲(3a)和鱼舱隔板乙(3)将横向鱼舱(2a)和纵向鱼舱(2b)分隔成多个横向和纵向水体连通的小型鱼舱;鱼舱隔板甲(3a)和鱼舱隔板乙(3)的两侧端部与鱼舱内侧面板上的凹口插槽相配合;
在所述渔箱(2)的所有鱼舱的底部设置结构形状匹配的舱底透水板(16),经支承垫高柱(17)与箱内底板(18)固定联接,舱底透水板(16)的前端与混水室(6)的垂直后面板(20)接触,舱底透水板(16)的后端与预处理室(13)的垂直前面板(14)接触,舱底透水板(16)的板面上开设若干通水孔;
在舱底透水板(16)与箱内底板(18)之间布置安装氧气曝气管;
垂直插入的鱼舱隔板乙(3)和鱼舱隔板甲(3a)的下端面与舱底透水板(16)的上表面接触;
在两侧纵向鱼舱(2b)的箱内底板(18)上开设多个装有滤水网罩的舱底吸水口(9);
在两侧纵向鱼舱(2b)的后舱壁上近中部且为预处理室(13)的下部位置处开设多个上部吸水口(11);
在两侧纵向鱼舱(2b)的后舱壁上处于箱内底板(18)最低位置开设多个排泄口(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运输活鱼用封闭式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室(13)的垂直前面板(14)和混水室(6)的垂直后面板(20)的下端面与箱内底板(18)之间设置有间隙,间隙尺寸是2~1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运输活鱼用封闭式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垂直前面板(14)、中间隔断板乙(15)、垂直后面板(20)、中间隔断板甲(8)、鱼舱隔板乙(3)、鱼舱隔板甲(3a)以及舱底透水板(16)的板面上开设的通水孔为圆孔或腰形孔,孔形尺寸与运输鱼类的体形尺寸和循环水处理流量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运输活鱼用封闭式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水环状管(5)的箱体内的管路(5a)上设置若干淋水小孔,回流水环状管(5)的箱体外的管路(5b)以螺纹接头与水处理设备的回流水管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896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