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1242.X | 申请日: | 201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0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久我信二;坂本雅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M9/10 | 分类号: | F01M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构 润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车辆的内燃机中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特别是涉及能够做到良好的润滑并减少所需油容量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堵塞设置于气缸盖的挺杆间隙调整用开口的盖部件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收集润滑用油的V形肋,将滞留在以V形状形成的槽内的油滴在阀杆端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3623号公报(图8、图9)
然而,在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V形肋的情况下,由于V形肋与其他肋不连接,因此,自V形状槽溢出的油保持被附着在盖部件的状态,从而直至油到达回油通路就需要时间,进而存在所需有容量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能够良好地润滑动阀机构,并且,为了内燃机的小型轻量化而能够缩短油到达回油通路所需时间,进而减少所需油容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中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设置有该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内燃机具有:气缸体,其自安装于车辆的该内燃机的曲轴箱朝上方、且相对于铅垂方向而朝前倾地延伸;动阀室,其由安装于该气缸体上方的气缸盖和气缸盖罩形成;以及回油室,其形成与该动阀室、所述气缸体及所述曲轴箱连通的空间;该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罩在其内表面且在与阀杆端或动阀机构的凸轮上下相对的位置具有油滴下部,并且具有引导肋,该引导肋与该油滴下部连接并从该油滴下部朝下方且朝所述回油室侧延伸。
第二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室用于收容动力传递部件,该动力传递部件将所述内燃机的曲轴的动力传递到所述动阀机构。
第三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隔着所述阀杆端或者所述凸轮,在与所述回油室相反的一侧位于上方的所述气缸盖罩的上部内表面,具有与所述气缸盖内的油路连通的油排出口,所述引导肋的所述油滴下部的上游侧以包围该油排出口的方式形成。
第四方面的发明在第三方面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缸盖罩的内表面形成有自所述油排出口连接至下方的凸起部,在该气缸盖罩设置有贯通所述凸起部内而与所述气缸盖内的油路连通且在所述油排出口开口的油供给油路,所述引导肋与所述凸起部连接形成。
第五方面的发明在第二方面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为凸轮链,收容该凸轮链的凸轮链室构成所述回油室;所述气缸盖罩具有在所述凸轮链室上方的内表面自上方朝下方延伸、并与油滴下部连接的凸轮链上方引导肋。
第六方面的发明在第五方面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罩在其内表面具有与所述凸轮链上方引导肋连接、且自该连接部朝下方延伸的凸轮链上方排油引导肋。
第七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罩在其内表面具有:油排出口,其隔着所述阀杆端或者所述凸轮,在与所述回油室相反的一侧位于上方且与所述气缸盖内的油路连通;第二油排出口,其设置在所述油排出口的下方;油通路凸起(オイル通路ボス),其将所述油排出口与所述第二油排出口连接且与所述油滴下部连接;所述油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油排出口通过形成在所述油通路凸起内的油通路来连通,所述引导肋与所述油通路凸起连接。
第八方面的发明在第七方面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凸轮上下相对的所述油滴下部配置在所述油通路凸起的外表面上。
第九方面的发明在第七方面或者第八方面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缸盖上形成有可旋转地支承用于开闭排气阀的排气摇臂的摇臂轴的排气摇臂轴支承部,所述第二排油口位于排气阀杆端的正上方,且其方向被配置为向所述排气摇臂轴支承部喷射油。
根据第一方面发明的动阀机构的润滑结构,附着在气缸盖罩的内表面上的油滞留在油滴下部,并从阀杆端或凸轮的上方滴下,由此,良好地润滑动阀机构,并且,通过使剩余的油自油滴下部经由引导肋落到回油室,油回到曲轴箱的时间被缩短,据此所需的油容量减少,从而能够实现内燃机的小型轻量化。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效果的基础上,由于收容向动阀机构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例如凸轮链、推杆等的空间成为回油室,因此,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回油的油路,能够实现气缸体的小型化。而且,来自动力传递部件的飞溅油也能够有效地回到曲轴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12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性化通道放大器
- 下一篇:基于永磁偏置的高线性超磁致伸缩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