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烘茧温湿度进行连续动态测量的方法及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62640.3 | 申请日: | 201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2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官;孟凯;李富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K7/00 | 分类号: | G01K7/00;G01N27/00;G08C19/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湿度 进行 连续 动态 测量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湿度测量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在机械化烘茧时用于对温湿度进行连续动态测量的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烘茧是制丝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后道缫丝工艺的质量,而温湿度是烘茧工艺中影响烘茧质量的重要因素。准确测量烘茧温湿度,掌握烘茧机内温湿度的实际变化情况,是调节和控制烘茧温湿度的前提和依据,对烘茧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地影响。目前,一般企业在进行的烘茧工艺中,无论是煤灶烘茧还是循环式烘茧机烘茧,都未涉及烘茧湿度的测量,温度的测量也仅局限于定点测量,因此,无法掌握茧层蚕茧在整个烘茧过程中所受温度的连续变化情况。文献“多段循环式烘茧机内温度分布的连续测量”([J]国外丝绸,1994年1期)中,介绍了一种烘茧温度连续测量的装置,但其具体结构、测量方法等关键技术并未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精度高,可实现烘茧全过程温度和湿度的连续动态测量的系统及其测量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续动态测量烘茧温湿度的系统,它包括测量体、通信接口和数据处理装置;所述的温湿度测量体,呈圆柱形状的隔热壳体和隔热盖螺纹连接,通过密封圈密封,形成密闭空间隔热腔体;聚酯纤维筒与聚酯纤维筒底盖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置于密封的隔热腔体内,聚酯纤维筒顶部与隔热盖粘合成一体;在隔热壳体的内层和聚酯纤维筒的外层,分别贴有一层锡箔纸;测量电路板密封于聚酯纤维筒内;温湿度传感器的传感部分安装在隔热盖的外部,通过耐高温导线穿过隔热盖和聚酯纤维筒的顶部,与测量电路板连接;所述的测量电路板包括单片机、电源模块、数据存储芯片、温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拨码开关、晶振和数据发送/接收插针;所述的通信接口采用RS-232串行通信接口,包括串口接收/发送驱动器芯片,分别与单片机的输出端及数据处理装置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隔热壳体和隔热盖,其材料为中间高真空的双金属层结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动态测量烘茧温湿度的方法,采用上述测量系统实现,其步骤如下:
(1) 将温湿度测量体放入茧层,随茧子一起运动;
(2) 启动温湿度测量体上的温湿度传感器内部的加热器,至该传感器芯片内部的温度高于周围环境温度8~10℃;
(3) 单片机控制采集并存储温湿度数据;
(4) 打开隔热壳体,将测量电路板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与数据处理装置连接;
(5)数据处理装置通过通信接口从测量电路板上的单片机读取数据存储芯片中的温湿度数据并进行处理,输出或保存结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优点:
1、将整个温湿度测量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测量体)、数据传输(通信接口)和数据处理(烘茧系统软件)三个部分,它的数据采集部分结构轻巧,且耐高温,可放入茧层,随茧子一起运动,对机械化烘茧中气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连续动态的测量,为烘茧工艺提供指导,保证烘茧质量。
、测量体进行正式的测量前先进入预热阶段,启动传感器内部的加热器,将传感器芯片内部的温度逐渐升高,从而有效地防止蒸汽在传感器内部液化,保证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续动态测量烘茧温湿度系统中测量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续动态测量烘茧温湿度系统中测量电路板的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续动态测量烘茧温湿度系统中单片机的程序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续动态测量烘茧温湿度系统中通信接口的电路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续动态测量烘茧温湿度系统中数据处理装置的程序流程图;
图中:1、隔热壳体;2、密封圈;3、温湿度传感器;4、聚酯纤维筒;5、测量电路板;6、隔热盖;7、锡箔纸;8、聚酯纤维筒底盖;9、单片机;10、电源模块;11、数据存储芯片;12、干电池;13、温度传感器;14、拨码开关;15、晶振;16、数据发送/接收插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26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