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二轮车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9526.3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9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富永崇史;柴田和己;塚本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0K1/04;B60K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二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二轮车,尤其涉及通过从车载电池供给电力的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来行驶的电动二轮车。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在驱动轮的动力源上使用电动机的二轮车。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下述结构:在使用基于踏板的人力动力及电动机的电动力这两方来驱动驱动轮的带辅助动力的自行车(辅助自行车)中,电动机、电池及控制基板等收纳于在驱动轮的车轴周围设置的圆盘状的单元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09638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虽然能够适用于使用电动机作为辅助动力的辅助自行车,但难以适用于为了仅通过电动机行驶而需要大型的电动机及电池的电动二轮车。并且,由于电动机、电池及控制基板等的重量全部会成为驱动力的增加重量,因此产生了离开车身的重心位置的重量及簧下重量增加的问题。
此外,在通过相对于车身摆动自如的摆臂支承后轮的电动二轮车中,可以考虑在摆臂内配置电动机,在车身侧配置电池的结构,但在这样的结构中,用于向电动机供电的高压配线容易变长。这样的情况下,由于高压配线在车身与摆臂之间向外部露出,因此产生需要进行高压配线的出入口的防水对策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通过在电池配置上下工夫,提供一种能够在防止车身结构的复杂化的同时得到良好的行驶性能的电动二轮车。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提供一种电动二轮车1,其具备:对驱动轮WR施加旋转驱动力的电动机50;驱动所述电动机50的FET电机驱动部(FETモ一タドライブ部)60;控制所述FET电机驱动部60的控制部40;摆臂20,其轴支承驱动轮WR且摆动自如地安装于车身,并且收容所述电动机50、所述FET电机驱动部60及所述控制部40,所述电动二轮车的第一特征在于,具备向所述电动机50供给电力的电池30,所述电池30配置在所述摆臂20的内部且配置在该摆臂20的摆动轴21的附近。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所述电池30为其长度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细长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所述FET电机驱动部60及所述控制部40在所述摆臂20的内部配设成在车身侧视观察下相互不重叠。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所述FET电机驱动部60接近所述电池30配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所述FET电机驱动部60经由连接器31与所述电池30直接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50在所述摆臂20的内部靠车身后方配置,所述控制部40配置在所述电动机50与所述电池30之间。
另外,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用于对所述电池30充电的充电器78配设在所述摆臂20的内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在于,所述电池30在所述摆臂20的内部配置成在车身侧视观察下延伸到所述摆动轴21的车身前方侧。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特征,由于电动二轮车具备向电动机供给电力的电池,且该电池配置在摆臂的内部,因此能够将用于从电池向电动机供电的高压配线收纳在摆臂的内部。由此,与为了将电池设置在车身侧而使高压配线向外部露出的结构相比,不需要高压配线的防水处理和防止各部分的漏泄的结构等,能够简化电动二轮车的结构。
此外,由于电池配置在摆臂的摆动轴附近,因此能够降低因电池的重量而产生的绕摆动轴的惯性力矩。另外,电池配设在接近车身中心的位置,能够实现车身质量的集中化。由此,根据第一特征,能够提供一种在防止车辆的结构复杂化的同时能够提高行驶性能的电动二轮车。
根据第二特征,由于电池为其长度方向指向车宽方向的细长形状,因此能够将电池有效地配置在为了轴支承摆动轴而在车宽方向上需要规定的尺寸的宽幅部分。
根据第三特征,FET电机驱动部及控制部在摆臂的内部配设成在车身侧视观察相相互不重叠,因此能够降低FET电机驱动部驱动时发出的热量对控制部的影响。
根据第四特征,由于FET电机驱动部接近电池配置,因此能够缩短将电池和FET电机驱动部之间连接的配线等,从而降低电力损失。
根据第五特征,由于FET电机驱动部经由连接器与电池直接连接,因此可以不需要FET电机驱动部与电池之间的配线。由此,能够降低电力损失且使组装作业简单化。
根据第六特征,电动机在摆臂的内部靠车身后方配置,控制部配置在电动机与电池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摆臂内的空间,从车身前方侧依次配置电池、控制部、电动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95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