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磷化铟衬底上制备T型栅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77818.1 | 申请日: | 201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9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黄杰;郭天义;张海英;杨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1/28 | 分类号: | H01L21/28;H01L21/335;H01L29/77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磷化 衬底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磷化铟衬底上制备T型栅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栅的制备是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器件制作工艺中最关键的工艺。由于栅长大小直接决定了HEMT器件的频率、噪声等特性,栅长越小,器件的电流截止频率(fT)和功率增益截止频率(fmax)越高,器件的噪声系数也越小,人们通过不断减小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器件的栅长来得到更好特性的器件。
随着栅长缩短,栅电阻增大,当栅长减至0.5μm以下时,栅电阻的微波损耗使增益衰减比较严重。因此要在栅金属的顶部构筑大的金属截面,从而形成T形栅的制作方法。
目前国际上制作T型栅的方法大体上分为有介质辅助支撑和无介质辅助支撑两类。介质辅助支撑的T型栅机械稳定,T型栅不易倒塌,介质薄膜增大了栅源间的寄生电容,同时也削弱了高频性能。而且介质辅助支撑的T型栅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对设备的依赖比较大,需要RIE设备在介质上刻蚀小细线条,且要两次电子束曝光,条件复杂。Akira Endoh等人2001年利用该技术成功制作出50纳米栅长的HEMT,获得了395GHz的电流增益截止频率,540GHz的最大可获取功率截止频率。同时为解决T型栅栅脚过细的机械稳定性问题,Kang-SungLee等人2007年放弃辅助支撑的介质层,利用折线型T型栅脚,成功制作出35纳米的GaAs基HEMT,获得了440GHz的电流增益截止频率,520GHz的最大可获取功率截止频率。传统的无介质辅助支撑的T型栅工艺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只需用到湿法腐蚀和电子束工艺。制作T型栅,常用到常规两层MPR/PMMA结构,常规三层PMMA/P(MMA-MAA)/PMMA结构,ZEP/PMGI/ZEP结构,PMMA/PMGI/PMMA复合胶结构,ZEP520/PMGI/ZEP520结构和四层PMGI/ZEP520/PMGI/ZEP520结构,分别采取一次电子束曝光、两次电子束曝光和混合曝光的方法来获取细栅线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以克服目前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T型纳米栅制备时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在磷化铟衬底上制备T型栅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在磷化铟衬底上制备T型栅的方法按如下步骤:
A、清洗磷化铟衬底外延片,在真空烘箱内将六甲基二硅氨烷(HMDS)蒸发在清洗后的外延片上;
B、在上述外延片上匀第一层电子束胶PMGI,然后前烘;
C、在上述第一层电子束胶PMGI上匀第二层电子束胶ZEP520A,然后前烘;
D、在上述第二层电子束胶ZEP520A上匀第三层电子束胶PMGI,然后前烘;
E、在上述第三层电子束胶上匀第四层电子束胶PMMA,然后前烘;
F、将上述匀有四层束胶层的外延片进行电子束曝光;
G、对上述曝光处理后的外延片的各层依次进行显影;
H、对上述显影后的外延片进行腐蚀栅槽,蒸发栅金属并剥离,即形成晶体管T型纳米栅。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制备T型栅的方法可作出极小尺寸的纳米栅线条,且制作过程只需一次电子束曝光,且不需对准,可靠性强,不需要生长和刻蚀介质,大大减小了工艺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MGI/ZEP520A/PMGI/PMMA四层电子束胶结构和一次电子束曝光和显影后制备的T型栅形貌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MGI/ZEP520A/PMGI/PMMA四层电子束胶结构制备的T形状栅形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工艺流程图。
本发明目的、功能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磷化铟衬底上制备T型栅的方法总体技术方案的实现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清洗磷化铟衬底外延片,先用丙酮冲洗,再用乙醇冲洗,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如此反复至少7次,最后用氮气吹干,吹干后将其在120度的真空烘箱内将六甲基二硅氨烷(HMDS)蒸发在清洗后的外延片上,待用。
步骤302、将上述外延片上匀一层易于实现去胶和剥离的第一层电子束胶PMGI,然后在180度烘箱中前烘6分钟。前烘后第一层电子束胶PMGI的厚度典型值为400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78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