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体流加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9428.8 | 申请日: | 201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5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敬科举;谢友坪;卢英华;凌雪萍;姚传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3/22 | 分类号: | C12P13/22;C12R1/19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陈永秀;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体流加 发酵 生产 色氨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色氨酸,尤其是涉及一种前体流加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L-色氨酸(L-Trp)是一种含有吲哚基的中性芳香族氨基酸,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需氨基酸之一。由于L-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的广泛作用,其在医药领域的用途一度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门,到目前为止,L-色氨酸作为治疗癞皮病、精神分裂症、营养药剂、人工膳食和必需氨基酸片的用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李剑欣,张绪梅,徐琪寿.色氨酸的生理生化作用及其应用[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5,27(3):58-62)。L-色氨酸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它被广泛地用作食品添加剂、调味剂和抗氧化防腐剂。近年来,由于在配合饲料中大量使用合成的蛋氨酸和赖氨酸,使得L-色氨酸成为饲料中主要的限制性氨基酸,是继蛋氨酸和赖氨酸之后的第三大饲料添加剂(张炳荣.氨基酸工业大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1)。
早期的L-色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水解法,但是由于这些方法存在着材料来源有限、周期长、工艺复杂、产品成分复杂等缺点,因而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被淘汰,随着对微生物法生产L-色氨酸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物法已经走向实用并且处于主导地位。微生物法大体上又可以分为酶法、微生物转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张克旭.氨基酸发酵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712-722)。酶法和微生物转化法的高成本已困扰研究工作者多年,进展不大,难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L-色氨酸。而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产酸高、成本低、质量好等优势,将是未来大规模生产L-色氨酸的首选技术。
目前,微生物发酵产L-色氨酸主要使用到的菌种为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在谷氨酸棒杆菌方面,Katsumata等(Katsumata R,Ikeda M.Hyperproductiion of tryptophan in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by pathway engineering.Nature Bioechnology,1993,11:921-925)将带有7-磷酸-2-酮-3-脱氧庚糖酸(DAHP)合成酶和色氨酸合成酶的质粒引入产色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KY10894,发酵80h使得L-色氨酸的产量比原始菌株提高了54%,达到43g/L;Ikeda等(Ikeda M,Nakanishi K,Kino K,et al.Fermentative production of tryptophan by a stablerecombinant strain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with a modified serine-biosynthetic pathway[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1994,58(4):674-678)又将丝氨酸代谢途径中的磷酸甘油酸脱氢酶的基因克隆岛表达aroG基因与色氨酸合成酶基因的质粒pWK99中,构建出重组质粒pWK9901,并将后者转入色氨酸生产菌KY10894,解决了发酵过程中丝氨酸供给量较少而积累副产物吲哚等问题,发酵80h后,产量达50g/L。Ikeda等(Ikeda M,Katsumata R.Hyperproduction of tryptophan by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with the modified pentosephosphate pathway[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9,51(2):201-206)通过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在产色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pIK9960中过表达tktA可增加磷酸戊糖途径中E4P的量,从而提高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产率,最终发酵80h色氨酸的产量可达到58g/L。在大肠杆菌方面,日本三乐公司从大肠杆菌K12中取出色氨酸操纵子,组合于载体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3110,转化株经NTG诱变,得到质粒稳定的6-FT抗性株,再附加8-氮鸟嘌呤抗性,成功选育出L-色氨酸高产株,菌体以葡萄糖和邻氨基苯甲酸为原料进行发酵,培养120h后,产量可达40.3g/L;Berry(Berry A.Improving produc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Escherichia coli by metabolic engineering[J]Trends Biotechnol,1996,14(7):250-256)克隆了编码DAHP合成酶的aroG基因以及整个色氨酸操纵子,并对aroG和trpE基因进一步改构,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高表达,发酵50h后,产量达45g/L;Park等(ParkYH,Lim SJ,Kim BH,etal.E.coli mutant containing mutant genes related with tryptophan biosynthesis and productionmethod of tryptophan by using the same[P].U.S.2008:NO.0299644)通过诱变色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多个基因,成功选育出L-色氨酸的高产株CJ285,发酵61h后,L-色氨酸产量达28.2g/L,糖酸转化率为11.6%。尽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L-色氨酸的产量已有所提高,但还存在发酵周期长、糖酸转化率低等问题,若要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提高L-色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缩短发酵时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94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