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米根霉产酸能力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2055.X | 申请日: | 201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0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坚;周正雄;周景文;堵国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P7/40;C12R1/8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王秀丽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米根霉产酸 能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米根霉(Rhizopus oryzae)产酸能力的方法,特别是一种通过降低无机离子的浓度来调节R.oryzae菌体菌落形态,从而提高产酸的方法,属于发酵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R.oryzae在分类上属于毛霉目,根霉属;广泛运用于有机酸、酶、抗体、低胆固醇的生产过程中。R.oryzae在深层发酵过程中主要呈现三种菌落形态:丝状、团状及颗粒状。由于R.oryzae菌丝体之间的引力作用,菌丝间相互缠绕,最终菌落形态由丝状变成团状。而团状的R.oryzae在发酵过程中,影响物质和氧的传递。以颗粒状存在的R.oryzae菌落形态稳定,可从发酵液中轻松分离得到,并能重复利用进行菌体发酵。此外,颗粒状存在的R.oryzae有助于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和氧的传递。
Zn2+、Mg2+及K+等金属离子,作为菌体生长过程中所需酶的辅基,具有促进菌体生长的作用,而过度生长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容易形成菌丝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米根霉(Rhizopus oryzae)产酸能力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控制培养基中其它成分的浓度不变,降低金属离子Zn2+、Mg2+及K+的浓度,使R.oryzae菌落呈现颗粒状。
发酵用米根霉(R.oryzae)购买于美国农业研究菌种保藏中心(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Culture Collection,NRRL 3563)。
发酵产酸条件:将30℃条件下培养7d的孢子斜面用无菌水洗下,以4%的种量接种种子培养基(50mL/250mL)三角瓶,30℃、200r/min培养30h,定时取样观察菌落形态,然后以10%的接种量接种发酵培养基,发酵72h,结束发酵,取样测定产酸量。
涉及的培养基:
产孢子培养基(g/L):葡萄糖4.0,乳糖6.0,甘油10.0,玉米浆1.0,尿素0.6,蛋白胨1.6,MgSO4·7H2O 0.3,ZnSO4·7H2O 0.088,FeSO4·7H2O 0.25,硫酸铜0.005,KH2PO40.4,MnSO4·4H2O 0.05,KCl 0.4,NaCl 40,琼脂20。
种子培养基(g/L):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20,大豆蛋白胨6,CaCO36。
优选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20,大豆蛋白胨6,CaCO36,KH2PO40.3,MgSO4·7H2O0.125,ZnSO4·/H2O 0.044。
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100,(NH4)2SO42,KH2PO40.3,MgSO4·7H2O 0.4,ZnSO4·7H2O 0.044,FeSO4·7H2O 0.01,CaCO380,甲醇15。
所有的培养基由去离子水配制后,121℃,15min灭菌。
菌落形态鉴定:将培养到一定时期的R.oryzae菌体倒在培养皿上,Sony相机拍照,观察菌落形态。
延胡索酸含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色谱柱:Aminex HPX-87H(Bio-Rad),流动相:0.005M H2SO4,流速:0.5mL/min,柱温:35℃,进样量:5μL,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20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特异结合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核酸适体及其应用
- 下一篇:银杏醋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