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藻减负复合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88951.7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5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浩;唐智伟;刘军;刘彬彬;赵冰;项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昌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6;C02F3/3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负 复合 生物制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生物工程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溶藻减负复合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该菌剂易于培养,适宜工业化生产,适用于降低富营养化水体、控制蓝藻水华爆发。
背景技术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这类生物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机制,能够在各种不同生境中生衍,使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某些蓝藻能快速生长,当达到一定生物量时,这些藻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物,即蓝藻水华。蓝藻水华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和健康问题,正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藻类过度繁殖是导致湖泊水环境恶化的关键环节,有害藻类的过度增殖,尤其产毒素蓝藻给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针对我国湖泊面临的严重富营养化及其灾害问题,在湖内污染源、流域点源与面源污染控制需要投入巨大资金且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的情况下,探索浮游藻类生物量的控制、抑制“水华”发生、改善湖泊水质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藻类的控制技术可归结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电磁场、机械除藻等,可作为蓝藻水华控制的辅助性措施,但处理能力有限,局限于水处理工程应用。化学除藻的方法主要包括施用除草剂、杀藻剂及金属盐等。化学药剂除藻技术虽有快速高效的优点,但会带来水体的二次污染问题,直接在作为饮用水源的湖泊、水库等的应用受到限制或必须慎用。生物学控藻技术是利用藻类的天敌及其产生的生长抑制物质对藻类的生长、繁殖进行抑制,从而达到控制藻类数量、防治富营养化带来的各种危害,目前正处在研究发展的初期阶段。溶藻细菌(algae-lysing bacteria) ,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藻的生物量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溶藻细菌,作为水华防治的生物,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国已经成为水华的多发国度,其造成的环境和经济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寻求有效的水华防治途径势在必行。复合微生物制剂是由多种有益微生物组合成,能促进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分解,降低BOD、COD,净化水质等高效。本发明采用溶藻菌和复合微生物制剂相结合,制成的溶藻减负复合生物制剂,喷施在湖泊、水库及河道等富营养化水体后,能调整水体生态环境,能效地降低富营养化水体的营养成分; 增加水体的溶氧量,促进水体中氮、磷、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降低BOD、COD,净化水质,消除环境恶臭;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发生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溶藻减负复合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方法易行,操作简便,降低了富营养化水体,控制了蓝藻水华爆发。该菌剂易于培养,成本底,适宜工厂化生产。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取溶藻菌和减负复合菌分别生产,混合应用的技术措施是:
1、菌种来源:
A溶藻菌为专利菌种(专利号:ZL2004100129324,菌种名为:肠杆菌;拉丁文是Enterobacteriaceae.sp,保藏在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M204010。)
B 减负生物制剂是由多种复合微生物组成,主要是以乳酸菌类、光合菌类、酵母菌类、丝状菌类、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类等复合在同一种液体中以活性状态共同存在。
一种溶藻减负复合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步骤是:
其主要构思是:A、Ⅰ级、Ⅱ级菌种实验室培养;B、Ⅲ级种子(母液扩大培养);C、规模化生产。
、Ⅰ、Ⅱ级菌种(实验室)培养:
(1)培养基:
① 溶藻菌培养基:
牛肉膏1-5g 、 蛋白胨8-12g 、 氯化钠 3-7g 、 水1000ml、 琼脂1.5-2.5% 、pH=7.0-7.8
② 减负复合菌剂培养基:
红糖 80-120g 、 磷酸氢二钾0.01-0.05g、硫酸镁和0.01-0.03g 、 水1000ml 、 pH=6.8-7.4
(2)Ⅰ级种子培养(试管斜面培养):
① 无菌室消毒:接种应在无菌室内的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接种前将无菌室内和超净工作台内的紫外灯同时打开,灭菌1h。
② 接种:试管、平板和三角瓶接种应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
③ 培养:菌种接种后应放在培养架上或生物培养箱内培养,温度控制在25-29℃。
Ⅱ级种子培养(三角瓶液体培养):
① 无菌室消毒:同Ⅰ级种子培养中的第一步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昌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昌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89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