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附-冷凝复合式油气回收装置及油气回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1589.9 | 申请日: | 201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7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程;孙庆;曹枫;潘博;沈佳明;沈红霞;王君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B01D53/04;B65D90/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张骥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 冷凝 复合 油气 回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吸附-冷凝复合式油气回收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吸附-冷凝复合式油气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原油、成品油及部分轻质化学品(包括但不限于轻烃、芳烃、丙烯腈、醇类、酮类等)挥发性较强的液体产品,在储存和转运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气。这部分油气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不仅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还会造成能源的白白流失,而且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进行油气回收。
现有的油气回收的工艺方法一般采用冷凝法或者吸附-吸收法,这两种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冷凝法具有回收产品直观可见、无需吸收液循环、回收产品对储罐产品存储无任何影响等优点,但同时又存在回收效率低、能耗高、维护费用高、制冷效率低、多级制冷系统复杂等缺点。
吸附-吸收法具有工艺简单、回收效率高、能耗低、维护费用低、适合间歇操作、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但同时又存在回收产品量不直观、需要吸收液循环、对储罐产品存储有影响等缺陷,在很多场合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附-冷凝复合式油气回收装置,它可以集冷凝和吸附-吸收两种工艺优点于一身。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吸附-冷凝复合式油气回收装置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两组吸附罐、真空泵、冷凝器,油气入口管线与不凝气支路汇合后,通过管线分别连接两个相互并联的吸附罐入口管线;吸附罐入口管线上设置入口阀;两个吸附罐入口管线分别连接两组吸附罐,吸附罐的排放口连接排放管线,排放管线上设置出口阀;
两组吸附罐分别连接再生管线,两个再生管线上分别设置有再生阀;两个再生管线分别连接真空泵的入口,真空泵的出口通过管线连接冷凝器的入口,冷凝器的第一出口连接不凝气支路,冷凝器的第二出口通过油气冷凝液管线连接储液罐;储液罐通过管线连接回收油返回泵,回收油返回泵通过管线连接用户储罐。
所述两个排放管线上分别设置有安全阀。
所述两个排放管线上分别设置有充气吹扫支路。
所述每组吸附罐分别包括不少于一个吸附罐。
所述吸附罐内分别充填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疏水硅胶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入口阀、出口阀、再生阀均为自动控制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附-冷凝复合式油气回收方法,其技术解决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打开第一吸附罐的入口阀,来自油气入口管线的油气通过吸附罐入口管线进入第一吸附罐;油气在第一吸附罐内进行吸附操作;打开第一吸附罐的出口阀,使气体通过第一吸附罐的排放口经排放管线排放至大气;
第二步,当第一吸附罐的吸附能力达到饱和时,关闭第一吸附罐的入口阀,打开第二吸附罐的入口阀,使油气进入第二吸附罐,油气在第二吸附罐内进行吸附操作,实现两组吸附罐的切换;与此同时,打开第一吸附罐的再生阀,开启真空泵;真空泵对第一吸附罐进行抽真空实现再生操作,将吸附在第一吸附 罐内的油气经真空再生后得到再生气,并将再生气送至冷凝器,在冷凝器内进行冷凝液化;
在冷凝器内进行冷凝液化的温度为-10℃~+10℃。
第三步,再生气经过冷凝液化后,再生气中混合的不凝气经过冷凝器后,通过不凝气支路重新回到处于吸附状态的第二吸附罐进行吸附操作;冷凝下来的液体被收集到储液罐内储存。
本发明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吸附为主,浅度冷凝为辅的技术路线,能够克服现有的全冷凝法和吸附-吸收法油气回收装置的缺点,具体表现如下:
本发明采用吸附的方法直接处理油气,因此具备了吸附-吸收法工艺简单的特点。本发明采用吸附作为油气的主要处理工艺,因此能够达到很高的处理效率。
本发明采用浅度冷凝而不是吸收塔将真空泵的再生气进行液化,该工艺不需要吸收液的循环,运行过程对储罐和其他装置不产生任何影响。
本发明在处理过程中,气体通过浅度冷凝后存储在单独的储罐中,因此不需要吸收液循环,不会对用户储罐的操作和产品性能产生任何影响。
本发明通过简单的冷凝系统实现大部分油气的液化,由于采用的冷凝温度很高(通常为-10℃~+10℃),因此制冷压缩机的工作效率显著高于全冷凝法(通常为-20℃~-100℃以下)。
本发明虽然采用制冷设备,但是所需制冷温度较高,因此冷量损失少,设备运行能耗大大降低;本发明能够避免冷凝法-20℃以下的深冷操作,因此设备投资及维护费用显著降低,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15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