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机车车轴用钢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1316.8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8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玲;王之香;邬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24 | 分类号: | C22C38/24;C21C5/52;C21C7/064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王思俊 |
地址: | 030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机车 车轴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路机车车轴用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车轴是铁路车辆重要的走行部件,其质量直接关系着铁路车辆的运行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车辆的不断提速加载,车轴的质量,尤其是机车车轴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铁路机车车轴使用钢号为JZ,属中碳优质钢,技术标准为GB5068。铁路机车车轴的失效形式主要是疲劳断裂,因此要求车轴具有高的疲劳强度。力学性能是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强度可显著抑制疲劳裂纹源的形成,提高塑性可延缓裂纹扩展,因此,铁路机车车轴钢要求高强度、高塑性和细晶粒。但一般情况下,强度和塑性成反比,两者很难同时兼顾,生产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力学性能不合格(主要是强度偏低),或晶粒度检验有混晶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铁路机车车轴用钢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强度高塑性好的铁路机车车轴用钢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关键是在电炉冶炼过程中完成熔化和氧化,控制出钢P≤0.015%,P易偏析于晶界,降低晶界的表面能,还可在晶界上形成磷共晶型非金属夹杂,造成晶界脆化,钢中P含量越低,钢的性能,特别是韧性,越好。在精炼过程中深脱S,控制S≤0.005%,因钢中S和Mn结合生成塑性MnS,在热加工过程中要发生变形,并延伸成条状,显著降低钢材的性能,特别是钢材横向性能大幅度下降,使钢材出现各向异性,钢中S含量越低,钢的韧塑性能越好;控制Cr含量在0.10-0.20%,可提高钢的强度,对塑性基本没有影响;控制Alt含量为0.020-0.050%,Al与钢中N形成细小、弥散的AlN第二相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Al过低,形成的AlN少,奥氏体晶粒容易长大,因此一般细晶碳素钢都要求钢中Alt≥0.020%,但当钢中Al过高时,由于其浓度梯度大,扩散较快,析出的AlN颗粒较大,导致Al细化晶粒的作用降低,甚至因钢中固溶Al高而促进晶粒长大;控制V含量在0.030-0.050%,V与钢中C、N生成V(C、N)细小、弥散的第二相与AlN一起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显著细化晶粒,并提高钢的晶粒粗化温度,V含量过低,细化晶粒作用不明显,V含量过高,析出物偏多,尽管晶粒细化,强度提高,但塑性降低,而且成本增加。
本铁路机车车轴用钢的成分的质量百分配比为:
C:0.42-0.46%;Mn:0.65-0.80%;Si:0.20-0.30%;
Cr:0.10-0.20%;V:0.030-0.050%;Alt:0.020-0.050%;
P ≤0.015%;S≤0.005%;其余为Fe与不可避免的杂质。
根据需要可加入Ni和Cu,加入量Ni≤0.30%,Cu≤0.010%。
本铁路机车车轴用钢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I电炉冶炼
电炉冶炼加入废钢和预处理后的铁水,铁水的重量比例50%-90%。废钢中的P≤0.035%、S≤0.040%;预处理后的铁水中P≤0.070%、S≤0.010%;铁水温度不低于1250℃,一般为1250℃-1500℃。
先将废钢加入电炉中,再加入铁水,然后开始吹氧,开吹5-10分钟加入造渣材料石灰(18-22Kg/t)。废钢熔化和铁水氧化同时进行,在冶炼过程中废钢及石灰等炉料迅速熔化,同时脱C、脱P、去气、去夹杂,在P≤0.015%后,电炉出钢。电炉出钢前,先根据所冶炼的钢种,在钢包精炼炉的钢包内加入含有对应元素的铁合金、石灰(8-10Kg/t)、合成渣(3-4Kg/t)与硅铝钡(3-4Kg/t)并烘烤不少于30分钟,然后把电炉的钢水倒入钢包中,钢水在钢包中进行初步合金化。
II钢包炉精炼
把装有钢水的钢包移到精炼工位,在还原条件下进一步脱氧、去夹杂、脱S至S≤0.005%,同时加入对应元素的铁合金,调整钢水成分。钢包出钢时,控制钢水中的微量元素的质量百分比,Cr为0.10-0.20%,Alt为0.020-0.050%,V为0.030-0.050%;
钢水的成分的质量百分配比为:
C:0.42-0.46%;Mn:0.65-0.80%;Si:0.20-0.30%;
Cr:0.10-0.20%;V:0.030-0.050%;Alt:0.020-0.050%;
P≤0.015%;S≤0.005%;其余为Fe与不可避免的杂质。
根据需要可加入Ni和Cu,加入量Ni≤0.30%,Cu≤0.0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13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飞点控制系统及飞点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子邮箱账户的配置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