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19792.2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7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黄冠雄;蔡得民;林重琪;光灼华;陈遵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1/28 | 分类号: | F16H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胡福恒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位 比值 序列 独立 控制 传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机构,尤指一种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独立可控制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传动机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I242521号的车辆用的变速箱构造,其揭示一主轴上设置有一滑块,该滑块的两侧设有一前进用齿轮及一加力用齿轮,于一连动轴上设置有一反向滑块,位于该反向滑块的一侧的该连动轴上设置有一倒退用伞形齿轮及一前进用伞形齿轮,且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设置有一最终轴,该最终轴是由轴传动,通过该最终轴位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以及该加力用齿轮及前进用齿轮亦位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而可使该变速箱的宽度方向变小,并且利用该连动轴的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啮合该最终轴的一传动伞形齿轮,而可使该变速箱达到小型化的目的。但是,该变速箱构造设置有该滑块,且该滑块必然会产生相互摩擦滑动,因而相对降低其功率的传输效率。
另一传动机构,如美国专利第6387004号的″Continuously VariableTransmission″,其揭示一连续可变传动组。该连续可变传动组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及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用以将一第一马达及一第二马达的动力传输至一传动轴。然而,该连续可变传动组仅将该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的动力固定经由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传输至该传动轴。换言之,该连续可变传动组仅将该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设定为固定的两个动力输入端,且将该传动轴设定为固定的单一动力输出端。简言之,在传输动力上其仍有必要进一步选择提供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的传动机构,以符合不同的动力整合传输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含: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包含一控制端;
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及
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为该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
一种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含: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连接至该第一行星齿轮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包含一控制端;
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
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97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