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聚丁戊橡胶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22878.0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8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王雪;李传清;刘慧玲;徐林;刘天鹤;李建成;徐炜;刘凤香;吕万树;王世朝;王丽丽;关逸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236/06 | 分类号: | C08F236/06;C08F236/08;C08F4/48;C08F2/38;C08F2/06;C08F8/4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夏正东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聚丁戊 橡胶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溶聚丁戊橡胶(IBR)的聚合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具有不同1,2-结构含量的星型溶聚丁戊橡胶的聚合方法。
背景技术
文献报道,乙二醇二甲醚(1G)作为调节剂,可以调节聚丁二烯中乙烯基含量超过60.0%。但是,这种醇醚作为调节剂有两大缺点:一是不能从己烷中直接分离;二是偶联效率接近0。因此这类化合物中的乙二醇二乙醚和乙二醇二丁醚也不能满足试验要求。
JP 82/87406中涉及一种使用丁基锂和二甘醇二甲醚(2G)合成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共聚物的方法,但该方法的转化率不高。
US 4,530,985中提到使用二甘醇二乙醚作为调节剂制备宽分布聚异戊二烯时,由于过早终止聚合反应和/或干扰偶联反应不能获得星型聚合物,证明在添加偶联剂时体系中已不存在活性中心。该专利阐述了过去的种种调节剂,证实它们有过早终止聚合和/或干扰偶联的作用。该专利发现可以用一种新醚,即式R1-O-CH2-CH(R2)-O-C(R3)(R4)-O-R5(其中R1为2-18个碳原子的烷基;R2和R3为氢或1-4个碳原子的烷基;R4为氢或1-6个碳原子的烷基;R5为1-18个碳原子的烷基)的醚,代替常规的醇醚,改善了偶联情况,但是化合物本身难以获得。
US 5,008,343公开了一种制备无嵌段聚合物的方法,包括将选自丁二烯、异戊二烯和苯乙烯中的至少两种化合物在惰性有机溶剂中在有机锂化合物作为催化剂以及下式的乙二醇二烷基醚作为助催化剂存在下阴离子聚合:
R1-O-CH2-CH(R3)-O-R2
其中R3为氢、甲基或乙基,R1和R2为具有不同碳原子数的烷基,选自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或叔丁基,且烷基中的碳原子总数为5-7。根据该专利,通过大量使用助催化剂获得了较高乙烯基含量的无嵌段聚合物。
CN 100362030C公开了一种采用乙二醇乙基叔丁基醚作为结构调节剂制备溶聚丁戊橡胶的方法。但该结构调节剂无法从聚合溶剂中完全脱除,回收溶剂对后续聚合反应存在影响。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状况,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共轭二烯烃的阴离子聚合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以期开发出一种制备乙烯基,即1,2-结构含量可调,溶聚丁戊橡胶的聚合方法。结果意外发现通过采用四氢糠醇乙醚(ETE)作为调节剂对丁二烯和异戊二烯进行溶液聚合,可以充分调节所得共聚物中的乙烯基含量,例如在一定的调节剂用量下,可以在8~85重量%范围内对乙烯基含量进行任意调节,而且对偶联效率影响很小,同时该结构调节剂能够从聚合溶剂中完全脱除,回收溶剂对后续聚合反应无任何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适合于大规模实施和能够满足各种1,2-结构含量的生产星型溶聚丁戊橡胶的方法。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溶聚丁戊橡胶的聚合方法,包括在0~130℃,优选10-130℃,优选10-120℃,优选10-110℃,优选20-130℃,优选20-120℃,优选20-110℃,优选10-100℃,优选10-90℃,优选10-80℃,优选20-100℃,优选20-90℃,优选20-80℃的温度下在有机锂作为引发剂以及ETE作为结构调节剂存在下在烃类溶剂中进行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共聚合,并在聚合基本完全后加入偶联剂进行偶联。
本发明的这个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在参照附图阅读完本申请的详细说明后将变得清楚明了。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9获得的共聚物中1,2-结构含量与ETE用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为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0-18获得的共聚物中1,2-结构含量与ETE用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获得的共聚物GPC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28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