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岩溶与瓦斯共生隧道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23503.6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6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涛;王才业;韦建华;魏力立;杨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00;E21D11/10;E21F7/00;E21F1/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林辉轮 |
地址: | 610032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溶 瓦斯 共生 隧道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岩溶与瓦斯共生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施工工艺:
1)、超前地质探测;2)、开挖施工;3)、出碴;4)、初期支护;5)、衬砌施工;6)、防排水施工;7)、施工通风;8)、施工供电;9)、煤系地层坍方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溶与瓦斯共生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系地层坍方处理中,坍方段的处理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进行地质探测预报,初步确定坍方段的长度、高度及围岩情况;第二阶段进行坍方范围内的瓦斯探测及排放;第三阶段进行初期支护拆换及坍方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溶与瓦斯共生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坍方处理时,采用如下处理办法:
(1)加固封闭坍方虚碴;
(2)坍腔瓦斯治理;
(3)施作超前支护;
(4)拆换坍方段及影响范围的初期支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岩溶与瓦斯共生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对坍方体虚碴进行加固,长度为6米,间距50×50厘米,梅花型布置,小导管采用φ42无缝钢花管,钢花管上钻注浆孔,孔径φ8mm,孔间距15cm,呈梅花型布置,搭接长度2.0米,钢花管距孔口段1.0m不钻花孔作为止浆段,用C25喷射砼20厘米厚将掌子面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岩溶与瓦斯共生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在坍腔底部湿式钻孔,采用局扇向钻孔处吹风,孔钻好后,埋入φ42小导管,小导管端部伸入坍腔顶部,采用高压风管向坍腔内送入高压风,不断稀释瓦斯,并将其挤出坍腔,在坍腔瓦斯浓度降到安全范围内后,注浆充填坍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岩溶与瓦斯共生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
a.超前支护采用φ108管棚一次施作到位,长度为30米,环向间距为40厘米,外插角为3°,在拱顶144°范围内布置,每节长度为1.0m,采用丝扣连接套连接,锚杆上钻注浆孔,孔径φ10mm,孔间距15cm,呈梅花型布置,距孔口段2.0m不钻孔作为止浆段;套拱为两榀工22b型工字钢架,间距1.0m;
b.超前支护第二层φ42小导管每次施作长度3.5米,向上倾角10°~12°,搭接长度1.5米,环向间距为40cm,管孔口位置设置于超前支护φ108大管棚之间,在拱顶144°范围内布置,每节长度为3.5m,环向拱部设置组合中空锚杆,边墙采用φ22砂浆锚杆,呈梅花型布置;
c.径向注浆
在初喷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采用组合中空锚杆径向注浆,长度为4m,在拱顶144°范围内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岩溶与瓦斯共生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
a.采用18号工字钢临时支护,钢架间距为1米,纵向连接采用φ22螺纹钢弯钩连接,环向间距为1米;
b.拱部采用4米长的φ22组合中空锚杆(注浆)对围岩系统加固,锚杆间距120cm×100cm;
c.采用光面爆破爆掉原有的初期支护,局部欠挖部位用风镐凿除;
d.采用Ⅴ级加强衬砌断面,重新施作初期支护,工20b型工字钢0.6米/榀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350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林果收获装置
- 下一篇:碳酰肼及其快速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