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03323.0 | 申请日: | 201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28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孙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翔 |
主分类号: | G08G1/042 | 分类号: | G08G1/042;G08G1/052;H02H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环形 线圈 车辆 检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
背景技术
车辆检测器作为智能交通控制的交通状态采集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交通控制系统当中。环形线圈式车辆检测器由于其设备稳定,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出色的性能,低廉的成本被广泛应用。
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基本原理为,在车道的道路路基段埋设感应线圈,感应线圈与多通道车辆检测器相连。当车辆分别经过线圈时,由于线圈电感量的变化,车辆的通过状态将被检测到,车辆检测器多将车辆存在信号以开关量方式输出,达到车辆检测的目的。
现有技术提供的环形线圈车检方式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检测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于道路交通信息采集设备中,但当车道数量变多时,传输的开关量信号对于处理设备产生极大负担。
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大多现有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通过按钮或者拨码开关进行设置,必要参数需要在出厂时预选写入检车器,现场操作不方便,没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由于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的工作环境为路口环境,条件较差,导致设备损坏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智能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以提供具有前端处理能力的智能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在检出车辆通过状态的同时,进行内部运算,计算出智能交通系统所需统计参数,如流量、平均速度、车道占有率、平均车间距等,并将这些统计数据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传输到路口信号控制机发送中央系统;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LCD显示控制状态、线圈连接状态等参数, 方便现场观察和设置;供电电源、感应线圈、通信端口防雷设计,更加适应路口恶劣环境,增加系统鲁棒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其包括: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分别信号连接通信单元、显示/按键单元和车检单元,系统供电单元电连接所述主控单元、车检单元和通信单元。
其中,优选的,所述系统供电单元包括:空气开关、电源防雷装置、隔
离变压器和开关电源。
其中,优选的,所述系统供电单元、通信单元和车检单元外部线圈接口都具有防雷装置。
其中,优选的,所述通信单元和车检单元外部线圈接口的防雷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通信单元的输入端的差分通信线之间的气体放电管Q1,所述气体放电管Q1的两端1、2端连接在所述差分通信线之间,所述气体放电管Q1的中间端连接在两个相互串联的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TVS2的两端之间,所述气体放电管Q1的中间端还接地,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连接所述气体放电管Q1的2端,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所述气体放电管Q1的1端,瞬态抑制二极管TVS3并联在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和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两端。
实施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在该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上,对交通控制统计参数进行前端处理,避免传统开关信号传输导致的资源占用,减少对路口交通信号控制机的处理压力,适应现代道路宽、车道多的实际情况。
该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提供良好的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现场工作人员操作;控制参数可由中央控制系统按照特定的通信协议经交通信号控制机下达或现场按键输入设置;交通控制统计参数和车检状态实时上报交通信号控制机及中央控制系统。
支持无线短距通信方式,组成交叉口级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数据交互,无需敷设通信线路;系统电源、环形线圈、通信通道防雷设计,降低雷击对 系统安全性的威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操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部线圈防雷装置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翔,未经孙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33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