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进动减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17830.X | 申请日: | 201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20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树人;姬忠杰;樊长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瑞克传动设备(焦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F16H57/04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45445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机械。
背景技术
目前减速机械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大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小体积,由于传统的多级渐开线齿轮减速机的齿轮同时参与啮合的齿数少,导致其体积大、承载能力较低;于是同时啮合齿数较多的摆线齿轮啮合传动技术已逐渐运用于减速机械领域,例如市售的摆线针轮减速机,但是摆线针轮减速机具有转臂轴承受力甚大,输出销轴机构易磨损,使用寿命相对较低的缺点。又如中国专利号:ZL982379749,名称:进动式减速机的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公开的一种进动式减速机,该该专利文献提出了一种行星齿轮上的圆锥滚子齿圈和两端对应的锥齿轮间滚动摩擦啮合来传递动力的设计理念,但是尚未构成能够在产业中制造的完整技术方案,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符合产业化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进动减速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用性强、加工装配方便、能够实现高载荷大传动比的进动减速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进动减速器,包括机壳、输入轴、输出轴,输入轴是由首尾两端的两支撑轴段和两者间的倾斜轴段一体构成,首端的支撑轴段转动装配于机壳上,尾端的支撑轴段转动装配于输出轴的首端,所述倾斜轴段上转动装配有行星轮体;机壳上设有固定锥齿圈与行星轮体一侧的第一辊子锥齿圈啮合,输出轴的首端设有可动锥齿圈与行星轮体另一侧的第二辊子锥齿圈啮合,所述行星轮体通过一对圆锥辊子轴承转动装配于所述的倾斜轴段上。
所述各辊子锥齿圈均包括与行星轮体固连的大端朝外的裙形锥辊架及各裙形锥辊架的大端上转动装配的转动轴线沿圆锥面分布的锥辊,两辊子锥齿圈的锥辊分布所在圆锥面的轴线均与输入轴的倾斜轴段的轴线重合;所述固定锥齿圈和可动锥齿圈的齿形为锥摆线齿形并均以摆线齿轮传动方式与第一、第二辊子锥齿圈啮合传动配合。
所述各锥辊的小端朝向其分布所在圆锥面的锥顶。
所述机壳是由与输入轴首端的支撑轴段转动配合的输入轴端盖、中部箱体、与输出轴中部转动配合的输出轴壳体、与输出轴尾端转动配合的输出轴壳体端盖依次首尾相连形成的密闭机壳。
所述密封机壳上设置有油杯、通气塞、放油塞。
本实用新型的进动减速器的行星轮体与输入轴间采用圆锥滚子轴承装配,圆锥滚子轴承可承受一定的轴向载荷和扭矩,有利于提高耐用性,从而适用于风电机械传动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进动减速器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包括由输入轴端盖1、中部箱体2、输出轴壳体15、输出轴壳体端盖12相互连接形成的密闭机壳。密闭机壳内可充满润滑油对安装于壳体内的零件进行润滑,密封壳体上设置有油杯9、通气塞22、放油塞17等控制润滑油油量的零件。
输出轴7中部通过沿轴向布置的一对圆锥滚子轴承8、11转动装配在输出轴壳体15内,两圆锥滚子轴承8、11的内圈之间支撑有固定套装在输出轴7上的轴承隔套10,轴承隔套10外周面与输出轴壳体15的内壁之间装配有密封圈16,采用成对的圆锥滚子轴承8、11可承受径向载荷和双向的轴向载荷,以提高轴承寿命。输出轴7的尾端穿出输出轴壳体端盖12并与输出齿轮14固连,输出轴7上固定有衬套与输出轴壳体端盖12的对应中心孔插穿配合,并于所述衬套7与对应的输出轴壳体端盖12的中心孔内壁之间装配有密封圈13。
输入轴23是由首尾两端的两支撑轴段231、233和两者间的倾斜轴段232一体连接构成的实心轴,两支撑轴段231、233同轴线设置并具有和输出轴7同轴线设置的轴线a,而倾斜轴段232的轴线b与轴线a在同一平面内相交并于输入轴23中部的O点,并具有夹角α。输入轴23的首端的支撑轴段231通过调心滚子轴承21转动装配在输入轴端盖1的中心位置,输入轴23的尾端的支撑轴段233通过调心滚子轴承18转动装配在输出轴7内端面上开设的中心安装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瑞克传动设备(焦作)有限公司,未经博瑞克传动设备(焦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178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