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频加热生产内衬塑钢管的物料输送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29726.2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1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沈百方;顾苏民;王爱平;费建方;陈赢明;史根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3/00 | 分类号: | F27D3/00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赵卫康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频 加热 生产 内衬 塑钢 物料 输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频加热生产内衬塑钢管的物料输送机构。
背景技术
对内衬塑钢管进行中频加热的时候,需先人工将管件放置于支承座上,然后通过支承座下部的纵向气缸将管件升至一定高度,此时中频加热装置主体两端的封头通过横向气缸向该装置主体中部移动直至封头与管件套接,之后支承座通过纵向气缸下降至原处,待管件加工完毕后,支承座上升接住管件,封头向两边退开,此时,需人工将管件从支承座上取走。
综上所述,将管件放置于支承座的过程及将管件取出支承座的过程都需人工操作,大大浪费了人力资源,且生产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频加热生产内衬塑钢管的物料输送机构,它能有效减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中频加热生产内衬塑钢管的物料输送机构,包括进料台、支承座及出料台,进料台、出料台分设中频加热装置主体两侧,支承座设于中频加热装置主体两端之间,该种物料输送机构还包括进料结构及出料结构,进料结构包括从中频加热装置主体靠近出料台侧延伸至进料台处的输送轨道及可行走于输送轨道上的输送小车;所述出料结构为设于中频加热装置两端主体之间的出料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出料架由第一纵向气缸、竖杆及直杆组成;第一纵向气缸设于中频加热装置主体靠近进料台的一侧,竖杆设于中频加热装置主体靠近出料台的一侧,直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向气缸及竖杆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支承座由分设于中频加热装置主体两侧的第二纵向气缸及两端分别与相应第二纵向气缸固定连接的承接杆组成;承接杆上设有若干缺口;输送小车包括输送架,输送架上设有若干缺口;当承接杆位于最低点时,输送架上缺口的最低点高于承接杆的上端面。
承接杆上的缺口与输送架上的缺口形状尺寸相同,当输送小车沿出料台方面移动至极限时,承接杆上的缺口与输送架上的缺口处于同一直线,即输送小车沿出料台方向移动至极限时,支承座上升后,承接杆上的缺口正好可以接住管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当承接杆位于最低点时,出料架上端面最低点高于承接杆上端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进料的时候,只需将一定数量的管件轻轻推动使内衬塑钢管管件滚至输送架上的缺口,然后将输送小车沿出料台方向移动至极限处,使支承座上升即可接住管件,减少了背景技术中进料过程的人力资源;出料的时候,只需将支承座接住管件,当封头退回后,支承座下降,同时第一纵向气缸上升,使直杆呈倾斜状,之后使管件滚动至出料台,最后支承座、出料架退回原处,以等待下一批管件,减少了背景技术中出料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易得知,进料、出料的时间相比背景技术大大减少,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是出料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支承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料台,2、支承座,3、出料台,11、输送轨道,12、输送小车,31、出料架,311、第一纵向气缸,312、竖杆,313、直杆,21、第二纵向气缸,22、承接杆,121、输送架,4、封头,5、中频加热装置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一种中频加热生产内衬塑钢管的物料输送机构,如图1至4所示,包括进料台1、支承座2、出料台3、进料结构及出料结构,进料台1、出料台3分设中频加热装置主体5两侧,支承座2设于中频加热装置主体5两端之间,进料结构包括从中频加热装置主体5靠近出料台3侧延伸至进料台1处的输送轨道11及可行走于输送轨道11上的输送小车12;所述出料结构为设于中频加热装置主体5两端之间的出料架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297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荷适用范围广的烧结余热利用系统
- 下一篇:带有沉淀池的节能型热油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