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与塑料进气歧管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76052.1 | 申请日: | 201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1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燕;谯鑫;蒲运平;马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25/07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废气 再循环 塑料 歧管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Exhaust GasRecirculation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的排放及燃油消耗率,废气再循环(以下简称EGR)技术在发动机上应用日益广泛。由于该技术是将发动机的高温废气重新引入到进气系统,这就导致废气再循环管与进气歧管连接处进气歧管材料壁面温度很高。一般铝合金进气歧管能够允许的温度为250摄氏度,塑料进气歧管能够允许的温度为130摄氏度。塑料进气歧管由于其热传导小、壁面光滑、密度小等优点在发动机进气歧管设计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其能够允许的温度低,EGR管引入的高温气体很容易将塑料进气歧管烧蚀、融化,因此需要对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与塑料进气歧管连接处的结构探索新的结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进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与塑料进气歧管连接结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发动机EGR系统高温气体对塑料进气歧管的烧蚀、融化,高温导致塑料进气歧管可靠性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管与塑料进气歧管连接结构,其包括废气再循环进管和塑料进气歧管,在塑料进气歧管连接废气再循环进管的接入口处设置有一连接凸台。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在废气再循环进管与塑料进气歧管的连接部位之间设置隔热套管,所述隔热套管安装在塑料进气歧管的连接凸台的接入口中,废气再循环进管的接入头插入隔热套管内,两者通过隔热套管进行连接并相互隔开。采用此结构,可以避免废气再循环进管与塑料进气歧管的直接接触而将高温直接传到导给塑料进气歧管。
为了充分保证废气再循环进管与塑料进气歧管不发生直接接触,最好将所述隔热套管的长度设计为长于废气再循环进管接入塑料进气歧管的深度。
并且,为了达到更加有效的隔热效果,隔热套管是通过上下两端与废气再循环进管的接入头配合连接,在上下两端之间的废气再循环进管外壁与隔热套管之间留出空气层,利用空气导热系数小的特点,形成空气隔热,阻断EGR进管内的热量传向塑料进气歧管。
进一步,在所述隔热套管上部开有通气孔,且所述通气孔要露出于连接凸台之上,这样可进一步将空气层中的热空气向外散发,增加隔热效果。
另外,还可在隔热套管的下部外壁上设置有凸起的散热肋片,为了保证隔热套管安装的稳定性,将所述隔热套管通过固定支架与连接凸台实现相对固定。
通过上述结构改进,本连接结构可以大大降低EGR管与塑料进气歧管连接处的进气歧管壁面温度,很好的保护进气歧管,提高装有EGR系统塑料进气歧管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连接结构的零件位置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连接结构的连接处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为隔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隔热套管的剖面与进气歧管内壁位置剖视图。
图中:1-废气再循环进管 2-固定片 3-隔热套管 4-塑料进气歧管 5-空气层 6-通气孔 7-散热肋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连接结构:
参见图1和图2,本连接结构包括废气再循环进管1和塑料进气歧管4,在塑料进气歧管4连接废气再循环进管1的接入口处设置有一连接凸台,在该凸台上有连接螺栓孔。
在废气再循环进管1与塑料进气歧管4的连接部位之间设置有隔热套管3,隔热套管材料为不锈钢材料,壁厚不小于2mm。隔热套管3安装在塑料进气歧管4的安装凸台接入口中,废气再循环进管1的接入头插入隔热套管3内,两者通过隔热套管3进行连接并相互隔开。
隔热套管3的长度长于废气再循环进管接入塑料进气歧管的深度10mm以上。隔热套管3通过上下两端与废气再循环进管1的接入头配合连接,在上下两端之间的废气再循环进管外壁与隔热套管之间留出空气层5,空气层5要厚度不小于5mm。废气再循环进管1与隔热套管3上端连接处外壁上有一圈连接凸台,用于与隔热套管3连接,凸台最小高度不小于15mm。
隔热套管3外壁面与进气歧管4内壁面依靠工艺实现紧密贴合,保证密封;废气再循环进管1与隔热套管3在进气歧管内接触部分工艺上也要实现紧密贴合,保证密封,防止进气歧管漏气以至于造成发动机负荷控制不住。
参见图3和图4在隔热套管3上部开有直径不小于6mm的通气孔6,且通气孔6要露出于连接凸台4(进气歧管)之上,保持空气层5与外界空气相通。
隔热套管3外要焊接有固定支架2,支架通过螺栓固定于进气歧管的连接凸台4上,用于固定隔热套管。
隔热套管3的下部外壁上还设置有凸起的散热肋片7,散热肋片7的底部宽不小于2.5mm,深不小于1.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760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电器件
- 下一篇:浸镀银涂层上的自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