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自动组装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28332.2 | 申请日: | 201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93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雄;周俊豪;周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利元亨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20 | 分类号: | H01R43/2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地址: | 516023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器 自动 组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来对由胶壳和胶圈组成的连接器组件进行自动送料、组装和检测的连接器自动组装机。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一种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其作用是对有源器件进行电流或信号传输。连接器广泛应用于汽车、通信等行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对连接器的质量和组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常见的连接器主要由胶壳和胶圈组成,其材质为塑料或橡胶,因为其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组装较为困难。目前,连接器的组装主要靠人工组装,导致组装效率低,组装的产品质量差,产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自动组装机,以实现产品的自动化送料、组装和检测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力强度。
根据上述目的设计了一种连接器自动组装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由驱动机构驱动旋转的组装转盘和将连接器的胶壳和胶圈组件分别送入组装工位的送料机构,在组装转盘上设有定位胶壳的装配夹座,在机架上环绕组装转盘四周依次设有将胶壳组装机装配夹座的胶壳组装机构、将胶圈组装进胶壳的胶圈组装机构和对组装好的胶壳和胶圈预紧的胶圈预紧机构以及良品下料机构,上述机构与主控电路连接并由其控制。
上述的连接器自动组装机还包括设于机架上环绕组装转盘四周的胶壳异物检测机构、胶圈位置检测机构和良品打点机构以及不良品冲出机构,胶壳异物检测机构安装于胶壳组装机构和胶圈组装机构之间用于检测胶壳内是否存在异物,胶圈位置检测机构和良品打点机构依次安装于胶圈预紧机构和良品下料机构之间,胶圈位置检测机构用于检测胶圈是否完全安装入胶壳中,良品打点机构用于对检测组装好的产品进行打点标记,不良品冲出机构安装于良品下料机构后面用于去除检测的不良产品。
上述的送料机构包括震动盘、与震动盘连接的送料轨道和与送料轨道连接的直线送料器,在送料轨道的入口处设有检测该位置是否有连接器组件送入的的激光传感器一。
上述的胶壳组装机构、胶圈组装机构和良品下料机构分别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安装板一,安装板一上安装有固定板一,固定板一上设有夹取连接器组件的夹爪、驱动夹爪作水平和垂直进给运动的气缸一以及缓冲夹爪进给速度的液压缓冲器一。
上述的良品下料机构夹爪一侧设有输送合格产品的良品下料机构输送轨道,良品下料机构输送轨道与一盛装合格产品的承载盒连接。
上述的良品打点机构包括对组装好的连接器组件进行打点的打点针,打点针与良品打点机构气缸连接并通过其作垂直进给运动。
上述的胶壳异物检测机构、胶圈预紧机构和胶圈位置检测机构分别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安装板二,安装板二上安装有固定板二,固定板二上设有接触连接器组件的探爪、驱动探爪作垂直进给运动的气缸二以及缓冲探爪进给速度的液压缓冲器二;在胶壳异物检测机构固定板二上还设有检测胶壳内是否有异物的激光传感器二,在胶圈位置检测机构探爪上设有检测胶圈位置的位移传感器。
上述的不良品冲出机构包括设于靠近组装转盘中心一侧喷射高速气体的气嘴,在机架上与气嘴对应的另一侧设有承接不良品的废料盒。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采用上述结构,组装连接器时,先装入胶壳并检测胶壳内是否存在异物,然后装入胶圈并检测胶圈装入的位置,再对检测合格的产品进行打点标记,最后组装好的连接器产品进行输送下料,从而实现对连接器组件的自动送料、组装和检测。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手工装入连接器组件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具有良品率高、组装效率高的特点,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胶壳组装机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胶壳异物检测机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良品打点机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不良品冲出机构正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利元亨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利元亨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83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